归来仍是少年 第(3/4)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不讨喜,但总能交到最好的朋友,入高手的圈子。虽然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适兮可奈何,但苦难和坎坷却是孕育艺术的土壤。艺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要有饱满的创作激情,生活积累,感情压抑到一定程度才会爆发,才可能留下传世作品,其精神气节,万代仰慕。

    艺术的核心是表情达意,抒发情绪。在身心舒畅的平和中,阅世学养井喷,精神沉浸于创造的亢奋,心不由为此而颤粟,就是胸中有一股冲动的力量,要借笔墨抒发出来。灵感奔涌,精神亢奋,心灵颤粟,激情燃烧,提笔书画,忘形,忘情,忘我,忘物,忘却了时间。艺术家与天地同存在,与宇宙同呼吸,水底行云自在游,叶尖轻风正柔笑,飞流直下三千尺,燕山雪花大如席。此时此刻,心静就是太古,转眼之间,就是千年。千年不过是此刻,太古不过是当下。

    文艺创作,食不甘味、夜不安眠,苦苦思索。并非依赖逻辑推理,冷静解析,就是“凭本能感觉”,就是“跟着感觉走”,刹那间的创新与突破,都不知道这个天才的主意是从哪儿来的,就那么鬼使神差地干了,效果还挺好,回过头来看,却想不清楚,自己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所谓“冲动”,则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艺术创作因而变得神秘莫测。一件作品,也就是传递一种感觉,所表达的是精神的思考,带着思想的气味,非语言能表述。

    宁静冷寂的画面,怎么会感到欣悦和震撼呢?

    各种手段,各种招数,各种潜规则,不甘同流合污,不屑内外勾结,不愿当墙头草,不能装糊涂,孤军奋战则成挡箭牌,背锅侠,替罪羊。不适应社会,虚耗时光,与时代脱节,浪费青春,逃离名利,辜负好意,十年徘徊不肯栖,二十年彷徨无枝傍,仅此便令人伤感,悲哀,酸怆,也该流点泪。

    一流泪,心痛不可止,哽咽抽泣,泪流满面,知道流泪毫无作用,仍然应该流泪。因为确实有绝望,它确实还在。对绝望的记忆还在。有些事不能做,有些话不能说。井底之蛙连井都没有出来过,怎么能跟它谈论大海的宽广,夏天的小虫到秋天就死了,怎么跟它谈论冬天的景象。环境就是围城和监狱,倘若走不出来,有时候压抑,郁闷,焦急,憋气,屈辱,它会要人的命,真的,抑郁症,看不到希望,得不到温暖,脾气不能发,情绪不能闹,它让人活不下去。文艺家卧轨的,跳湖的,吞药的,开枪的,从古到今,都有。

    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无论在城里,还是在村庄,无论在哪儿,文艺家是一群孤独的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代,他们总是孤独,彻夜不能眠的人。有人喜欢,有人讨厌。有人捧到天上,有人贬到地底。人一旦绝望,就孤独了,心寒裂骨,时间一长了,就会有变态的危险,心结郁积成心魔,便会失去理智的判断。

    阴郁与霸道,烦躁与易怒,多疑和缺爱,威严而阴鸷,冷酷与悔恨,爆发与克制,矛盾的纠结,繁杂的背离,不被理解的孤独,心地纯良却屡受欺负坑骗,憨厚朴实却无人心疼珍惜,总是伴随着疯狂。身边人,周围人,受制于自身的见识和教养,无法理解,闻而讥笑之,囿于成见,以至于无法与之对话,听了也等于白说。一个形单影只的人,已经患上了疯病,没有任何东西,能使他不自言自语。

    每当夜幕降临时,心灵沉浸艺术世界,他们如同换了一个人,超凡脱俗也罢,改胎换骨也罢,才是解脱之际。经典不会死,法律不会睡着,公正不会缺席,惟有耐心等待。机缘未到,不可强求。静坐一隅,把外面的喧闹屏蔽后,余下的寂静,就是享受将感觉记录下来的奢侈。可以不受命令、作息时间、长官、武器、罚款、咒骂、警察、各种各样的制约。可以暂忘附庸的法西斯,道具的资本家,驯养的黑社会,更不要说那些孵育的斗鸡,走狗,蠢猪。

    不管在朝在野,文人在心灵上往往孤独寂寞。艺术上的寂寞,是超越尘世、超越世俗的理想境界。精神上,无拘无束,得大自在,闲散舒适,画家和世界的关系,不是站在世界的对岸来看待世界、欣赏世界、描绘世界,而是回到自然之中,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一分子,由此产生心灵的感悟,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

    那种“血脉相连”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惟有全心感受其中的美和韵味,才能感悟到背后强大的精神力量。

    王静怡看得痴了,像个傻子一样。圈内人,幸运的话,一辈子能看到一次。大部分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无缘得窥。

    倘若看不懂王维借大自然宁谧的山水美,营造空灵幽渺的笔墨意境,表现他追求闲逸萧散的文士情趣,和恬淡自适的心境,反映一种落寞孤傲的情怀,及独特的生活感悟,这就是张破纸,一文不值。

    归根结底,审美情趣,文士情怀,人生境界,都是一种心灵感觉,只可意会无法言传。远隔千年,王静怡不去揣度他的真实想法,只能接收画面传达的这些感觉,即使她察觉到了什么,心里知道了它是什么,能具体说得出吗?谁说得清这种感觉呢?反正一时忘却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