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仍是少年 第(4/4)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不清楚。

    莫名间,忽然想起陶渊明的杂诗二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黎才雄传授鉴定的心得:要鉴定真画假画,不只要看笔触等,更重要的是看神韵与气势。真画有一股浩然正气,像是要对你说话。千年之隔,遥遥相对,依然似对面交谈,心声全懂。

    王静怡说:这就是文艺的永恒魅力。同类心灵都是相通的,时空完全不是问题。看到文章评价,我觉得有很多人理解了,觉得“恐怖”,就是一群陌生人,怎么能这么了解我?思想感情,这么有共鸣!

    黎才雄说:国画不是怎么画都行,领悟它的精神,体会它的规则,遵守它的基本规范,在规则内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一旦你掌握和符合了这个,格调越高,感情越深,用笔越简,作品水平就越高。

    故宫博物院藏王维的《千岩万壑图》,黎才雄有幸在故宫观瞻过。

    精在何处,知其所以然,无外乎看懂,熟读,牢记其风格、用笔、用墨、款识、线条、具体物象的画法、纸张、装裱、签章、印泥等时代特征,否则再遇他的作品就“有缘见面却不相识”了。在熟悉真迹特征面貌的基本上,对鉴定对象进行整体气韵和细节特征的分析和把握。此画,用极简单的构图与极简约的笔法,给人以“气象萧疏、烟林清旷”之感,对照王维的真迹,符合他画作的独到之处,寂静淡远,隐逸悠然,禅味意蕴,心景意象特点突出。纸本墨笔,边角损坏,中有拆痕,尚可修复,属于王维晚年精品。王维经过几十年的磨炼,辉煌,跌落,死过,活着,才情早已炉火纯青,博收众长,冶炉自铸,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他表面逃避,不问世事,内心却傲气十足,仍有倔强的坚守,笔墨随心所欲,直抒胸臆,画面传达出一种大气淋漓、唯我独尊的感觉。

    王维的画,不但笔法是自创的,结构也是自创,所以后世难仿。王维使用的“笔与墨”,学问才大哩!那个墨,不知是什么墨,浓似黑漆,淡似白水,莹润清幽,散发烟雾气,弥漫紫晕光,那个笔,也不知是什么笔,一落笔就有两个小开叉似的分成三股子走,然后笔力才汇聚在一起,一笔到快停顿时,笔路先按下来一点再稍微往上扬。

    先秦时期所称谓的“石涅”矿石,在汉魏称“石墨”,晋至隋唐则称“石炭”,宋元之后才开始叫“煤炭”。石墨自晋以后,制法无闻,失传了。

    王静怡用四种墨试验,一种是松烟墨(曹素功制).一种是漆馏墨(汪节庵造),一种是油烟墨(乾隆年造),一种漆烟油烟混合的油烟墨(同治年间胡开文造)。依常规,四种墨里把墨色分别调成五种色度,就是焦、浓、重、淡、清,再一一试用,但相差太远,水汪汪的,不润,不莹,不晕,丝毫不见金属光泽,更无烟气,霞光。她怀疑处理方法不对,人工合成的墨块,也许不够天然,不够纯净,尝试特殊的去胶办法,不用砚石研,首先把它锤碎,碾细,放入碗中加纯净水,入蒸锅去蒸,蒸得毫无墨块,兑入些滚水搅匀,放置澄清。大约经过二三日,胶水全浮在上面,把它撇出,马上晒干或烘干。在唐代红丝砚上,兑纯净水研磨,墨色还是有差异,仍然无莹光,无水气,不起晕。她甚至用宿墨,把松烟墨,桐烟墨,用冷开水磨墨,放置几天几夜,等自然干燥后,再注水使用,容易渲染,在墨韵的表现上十分的丰富,能画出“活”的味道,并且能生出一种旧气,且能达到线条质感强,能有效达到水墨分离的效果。最后试验焦墨,把墨研得最重,又隔了一天,要比浓墨还重,浓如焦漆,少有人用,这种墨一般不透明,须要死黑,所以叫“焦墨沉绝,一沉到顶”。

    也许是墨材,墨质的因素,或者年代,时间的原因,不管怎样试验,最终墨色,仍然差强人意,不是那个味,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且是关健的某一步。

    王静怡说:富翁去拍卖会上买画,不知道为什么买!也不知道买什么样的!更不知道买来干嘛!

    黎才雄说:非要追问,我想回答无非三种,一是喜欢,二是送礼,三是收藏。不是因为喜欢而买,纯属投资,所以不存在懂不懂,值不值。

    王静怡说:投机与价格挂钩,炒作背后是泡沫,价值怎么认定呢?

    黎才雄像看傻子一样看着王静怡,盯了两秒,慢慢抽烟,缓缓回复道:你是文艺家,为了卖画,愿意给这些二道商贩敬酒?交给代理人,不闹心,多省事,不好嘛。

    王静怡说:一个萝卜两头切,吃了卖家,吃买家喽。

    黎才雄说:掮客赚钱,是他的眼光和机遇,只要别偷税漏税,违法乱纪,只要搞好安全,不拿书画的寿命,及职工的健康开玩笑,就没什么可妒忌的。

    王静怡说:没错,就这两条,他能做到,就佩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