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倒计时25天、比较优势理论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0的呢绒,生产1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单位的酒,而英国生产一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1的呢绒,80/90大于120/101,因而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比较优势。

    分工后的生产与贸易

    结果基于比较优势,英国生产呢绒,葡萄牙生产酒。

    英国可生产出2.2单位呢绒(220/101),葡萄牙可生产2.125单位酒(170/80)。

    假定英国以1单位呢绒换取葡萄牙1单位的酒,英国可以多消费0.2单位的呢绒,而葡萄牙可以多消费0.125单位的酒。

    这一结果表明,实行国际分工使两国可增加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产量,通过贸易增加了两国的国内消费量,双方都能从中获利。

    英国《谷物法》论争案例

    《谷物法》的背景及影响

    19世纪英国正处于资产阶段工业革命时期,贸易结构为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原材料及农产品谷物等。

    1815年英国修订《谷物法》,限制谷物进口,提高国内谷物价格。

    这一举措虽然使农场主得到实惠,但粮价上升提高了工业部门生产成本,且引起其他国家报复,英国工厂主受到很大损失。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论争中的应用

    李嘉图参与辩论,提出英国在谷物和工业制成品生产上都有一定优势,但在工业生产上优势更大。

    他认为英国应扩大工业品生产并增加出口,通过贸易换取国外成本较低的粮食,新《谷物法》违背了这一原则,给英国带来净损失。

    1846年,《谷物法》被废除,这是比较优势理论的胜利。

    这一事件标志着英国开始更加积极地推动自由贸易,发挥其在工业生产上的比较优势,提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

    在我国的应用

    我国根据国情发挥劳动力优势发展工业自建国以来,我国充分发挥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工业。

    我国自建国以来根据自己的国情也充分发挥自己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工业。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贸易更加频繁。

    同时,人口流动更加自由,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由于供给较多,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大大促进了出口。

    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额为206亿美元,2012年出口20489.3亿美元,这其中,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功不可没。

    培育和形成新的贸易优势适时根据国际比较优势的变化,积极培育和形成对外贸易中的资本和技术优势,调整经济政策,既要发挥传统贸易优势,又要发挥新的贸易优势,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我国也适时根据我们国际比较优势的变化来积极培育和形成对外贸易中的资本和技术优势,调整我们的经济政策,既要发挥自己的传统贸易优势,又要发挥自己新的贸易优势,从而保持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廉价优势正逐步减弱。

    我国开始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实现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积极培育和形成对外贸易中的资本和技术优势。

    同时,我国不断优化贸易结构,推动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建立健全数字贸易治理体系,加快发展数字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积极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数字贸易国际合作,每年举办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强化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成果落地,提升重要展览展会数字化水平,举办“云展览”,开展“云展示”“云对接”“云洽谈”“云签约”等,为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担当强力引擎。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

    19世纪初,英国面临粮食供给问题。

    一方面,谷物便宜、肉类价格昂贵,许多耕地变为牧场;另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工业发展和人口增加。

    1814年和平清除了粮食输入障碍,但因土地租金过高,佃户收入不足以抵偿生产费用。

    土地占有者凭借权力优势,于 1815年实行《谷物法》,提高粮食进口关税。这一举措引发工厂主群体和土地占有者群体的激烈争论。

    在此背景下,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 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提出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分工像个体分工一样可增加产品产量,增进国家利益。

    李嘉图针对斯密理论的局限创立了“比较优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