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诸葛亮草船借箭 第(3/8)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嘱托,他还是选择了沉默。

    鲁肃虽满心狐疑,但仍依诸葛亮所言,调拨了二十只船,并安排每船三十个军士,一切准备妥当后交由诸葛亮调用。

    第一天,江面上风平浪静,那二十只船静静地停靠在岸边,船上毫无动静,仿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鲁肃在营中不时望向江边,心中暗自着急,不停地踱步思索:“这孔明到底在搞什么名堂?莫不是在故弄玄虚?时间紧迫,只剩两天了,这十万支箭如何能凭空得来?” 他的眉头拧成了一个深深的 “川” 字,焦虑之情溢于言表。

    转眼间到了第二天,太阳东升西落,船只依旧如昨日一般,没有丝毫行动的迹象。鲁肃更是坐立不安,如热锅上的蚂蚁,在营帐中来回走动,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完了完了,这下孔明怕是要失信于人了,三日之期转瞬即过,到时候交不出箭来,可如何是好?” 他心急如焚,甚至想亲自去江边找诸葛亮问个明白,但又想起诸葛亮那日神秘兮兮的模样,最终还是强忍住了冲动。

    终于,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分,夜空中繁星闪烁,万籁俱寂。就在鲁肃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之际,诸葛亮派来的人悄悄来到他的营帐,轻声唤醒他,说诸葛亮有请,要一同去取箭。鲁肃猛地从床上坐起,瞪大了眼睛,既惊讶又疑惑,匆忙整理好衣冠,跟着来人快步走向江边。见到诸葛亮后,鲁肃迫不及待地问道:“孔明先生,这深更半夜的,我们到底要到何处去取箭啊?” 诸葛亮嘴角上扬,露出一抹神秘的微笑,眼神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说道:“子敬莫急,一会儿便知,且随我来。” 说罢,便带着鲁肃登上了早已准备好的船只。

    这一夜,浓稠如墨的黑暗笼罩着长江,江面上大雾弥漫,仿若一层厚重的纱幕,将天地间的一切都严严实实地遮蔽起来。雾气之浓,以至于伸手不见五指,对面不见人影,耳畔唯有江水轻轻拍打着船舷的声音,以及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潮湿与静谧。

    诸葛亮站在船头,身姿挺拔如松,衣袂随风轻轻飘动。他目光深邃,凝视着大雾深处,仿若能穿透这迷雾看到未来的战局走向。只见他神色从容地命人将船缓缓向北岸曹军水寨的方向驶去,那语气坚定而沉稳,没有丝毫的犹豫与畏惧。

    船行缓缓,在大雾的掩护下,悄然无息地接近了曹军水寨。到了五更时分,天边隐隐泛起一丝鱼肚白,船只已然靠近曹军水寨,那巍峨的水寨轮廓在大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只沉睡的巨兽。诸葛亮神色镇定,目光如炬,果断下令将所有船头朝西尾朝东,一字排开,整齐地排列在曹军水寨前的江面上。紧接着,他大手一挥,船上的军士们顿时擂鼓呐喊起来,一时间,鼓声震天,呐喊声此起彼伏,声势浩大,仿佛千军万马奔腾而来,要将这曹军水寨踏平。

    鲁肃站在一旁,早已吓得脸色苍白如纸,嘴唇微微颤抖,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下来。他惊恐地望着曹军水寨的方向,双手紧紧抓住船舷,指节都因用力而泛白。听到这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他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惊惶失措地问道:“孔明先生,若曹军此时出兵,我军仅有这二十只船、几百军士,这可如何是好啊?我们岂不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

    诸葛亮却镇定自若,仿若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他轻轻摇着羽扇,嘴角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轻笑,那笑容仿佛有着安抚人心的力量。他悠悠说道:“子敬不必惊慌,大雾弥漫至此,曹军定然不敢贸然出击。他们摸不清我军虚实,生怕中了埋伏,只会在寨中严防死守。我等只管在此安心饮酒作乐,且看这大雾散去,我们便凯旋而归。” 说罢,他命人摆上美酒佳肴,坦然自若地坐在船头,举杯邀鲁肃共饮,那神情仿佛此刻不是身处险地,而是在自家的庭院中悠然自得地赏景一般。鲁肃虽心有余悸,但见诸葛亮如此镇定,也稍稍放下心来,只是眼神仍不时地望向曹军水寨的方向,手中的酒杯也因紧张而微微颤抖。

    曹军水寨内,原本静谧的夜被江上突如其来的擂鼓呐喊声瞬间打破。那声音仿若一道惊雷,在这寂静的夜晚炸响,震得曹军士兵们心胆俱裂。一时间,水寨内顿时一阵慌乱,士兵们匆忙奔走相告,不知所措,宛如热锅上的蚂蚁。值夜的将领们也被这阵喧闹惊醒,他们脸色煞白,眼神中满是惊恐与慌张,急忙整理衣冠,连滚带爬地向曹操所在的营帐跑去报告这一紧急军情。

    曹操此时正在营帐中秉烛夜读兵书,听闻这紧急的禀报声,微微皱眉,放下手中的书卷,眼神中闪过一丝警觉。他站起身来,在营帐中来回踱步,沉吟片刻后,神色冷静地说道:“大雾弥漫,视线受阻,敌人却在此时突然来袭,这其中必定有诈。我军不可轻举妄动,以免中了敌人的圈套。传令下去,让弓弩手们迅速集结到江边,用乱箭将他们射退,不可让敌军靠近水寨一步。”

    随着曹操的命令下达,曹军一万多名弓弩手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手持强弓硬弩,从水寨的各个角落奔赴江边,脚步匆匆,神色紧张却又带着几分凶狠。不一会儿,江边便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弓弩手,他们列成整齐的队列,张弓搭箭,朝着江中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