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诸葛亮草船借箭 第(2/8)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诸葛亮羽扇轻摇,举止间尽显潇洒与自信,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自然是弓箭。水军交战,相隔距离较远,弓箭既能远距离攻击,又可有效地压制敌军的进攻势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周瑜听闻此言,心中暗忖,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脸色却陡然一沉,犹如乌云蔽日,语气也变得沉重起来:“先生所言极是,我亦是这般想法。只是当下我军诸事繁杂,军备调度困难,军中箭矢严重短缺,这无疑是一大隐患。思来想去,我想请先生您来负责监造十万支箭,以解燃眉之急。先生,这可是关乎我军生死存亡的公事,还望您不要推辞,担起这份重任啊。”
诸葛亮心中仿若明镜一般,洞悉周瑜此举的真正用意,无非是想借此刁难自己,甚至是寻找借口将自己除去。然而,他神情依旧镇定自若,没有丝毫的慌乱与畏惧,神色平静地拱手应道:“都督如此信任亮,委以如此重任,亮自当竭尽全力效劳。只是不知这十万支箭需在何时交付呢?毕竟军情紧急,时间的把控至关重要。”
周瑜见诸葛亮没有丝毫推脱之意,心中不禁有些意外,但他很快便稳住心神,故意提高声调问道:“以先生之能,十天时间,应该足够造得好了吧?” 周瑜心想,这十万支箭绝非易事,十天时间虽紧,但也算是勉强可行,他料定诸葛亮不敢轻易应下。
诸葛亮却轻轻摇了摇头,神色镇定如巍峨高山,不卑不亢地说道:“都督,如今曹军来势汹汹,随时都有可能发动进攻,若要十天,实在是太过漫长,恐怕会贻误战机,使我军陷入被动之境。亮只需三天,便可交箭。”
周瑜闻言,眼中瞬间闪过一丝惊讶之色,这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他本以为诸葛亮会百般推脱,或者提出一些难以实现的条件,却没想到他竟然如此自信地将时间缩短到了三天。周瑜凝视着诸葛亮,试图从他的脸上找出一丝破绽或者犹豫,但看到的只有那坚定的神情和深邃的目光。片刻之后,周瑜面色一凛,继而严肃道:“军中无戏言!先生既然如此有把握,可敢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微微一笑,那笑容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深意,让人捉摸不透。他坦然地说道:“有何不敢?” 说罢,当即命人取来纸笔,挥毫写下军令状:三日造不完,甘愿受重罚。随后,诸葛亮又神色从容地说道:“今日已然来不及准备各项事宜了,便从明日算起,三天后,都督只需派五百士兵到江边取箭便是。”
诸葛亮拱手告辞,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出营帐。周瑜望着他离去的背影,眼神中透露出一丝阴鸷与得意。待诸葛亮走后,周瑜立刻暗中召集负责造箭的工匠,面色阴沉地吩咐道:“这几日你们只需做做样子便可,故意拖延工期,不必着急赶工。还有,那些造箭所需的物品,也不必准备齐全,且看那诸葛亮三天之后如何交差。哼,我倒要看看,他这次如何能逃出我的手掌心!” 工匠们领命而去,营帐内只剩下周瑜一人,他嘴角微微上扬,仿佛已经看到了诸葛亮因无法完成任务而受到惩处的画面,然而,他却不知,诸葛亮早已胸有成竹,一场精彩的智谋较量即将拉开帷幕。
几日来,江东大营中众人皆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忙碌筹备,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压抑。鲁肃心中亦是忧虑重重,一方面担忧着与曹军交战的胜负,另一方面又因诸葛亮立下的三日造十万支箭的军令状而揪心。这日,他脚步匆匆地前往诸葛亮的居所,一路上眉头紧锁,满心的不安。
诸葛亮此时正在屋内踱步沉思,见鲁肃匆匆赶来,立刻迎上前去,脸上满是焦急与无奈,愁眉苦脸地说道:“子敬啊,你可算来了!这可如何是好?三天时间,如此仓促,要造好十万支箭,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你我相识已久,你也知晓我的难处,如今这困境,你可得救救我啊!”
鲁肃面露难色,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先生啊,这是您自己亲口承诺三日便能交箭的,如今这局面,我实在是想不出有何良策能帮到您。” 诸葛亮环顾四周,见无人留意,便凑近鲁肃,神色神秘地压低声音说道:“子敬,事到如今,唯有一法或许可行。请子敬借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安排三十个军士。船身务必用青布严密遮盖,不能露出丝毫破绽,两边各扎一千个草把,记住,一定要扎牢实。此事干系重大,我自有妙用,三天之后,必定能有十万支箭交付。只是此事千万不可让公瑾知晓,否则,你我皆有大祸。”
鲁肃听着诸葛亮的这番话,心中满是疑惑,瞪大了眼睛,实在想不明白这看似荒诞的要求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但他看着诸葛亮那诚恳而又充满期待的眼神,犹豫片刻后,还是咬了咬牙答应了下来。鲁肃离开诸葛亮处后,径直回到周瑜营帐,向周瑜报告诸葛亮的情况。他神色略显紧张,声音微微颤抖地说道:“都督,那诸葛亮并未如寻常那般索要竹子、翎毛、胶漆等造箭之物,只是…… 只是在营帐中来回踱步,唉声叹气,好似被这难题困住了一般。” 而对于借船之事,鲁肃则是只字未提,他的心中也隐隐有些忐忑,不知自己这一番隐瞒是否会引发什么后果,但念及诸葛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