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中转站 第(3/4)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展开幕,他们就来开酒会,好不热闹。
天时地利也造就了香港画廊事业发展,当时中国台湾、新加坡人难以进大陆,内地艺术品也难以出国口,香港成了购买艺术品的集中地,佳士得和苏富比也跟着来这儿做拍卖。刚开始时,他们做拍卖就是一小本薄册子,现在是一箱箱的寄过来。
经济好、股票好,当有人在资本市场赢到钱,自然舍得买东西,买艺术品。艺术市场永远是僵而不死的,最顶级有钱的人和藏家,市况再弱对他们的打击只是冰山一角,身家多一个,零少一个零对他们而言没有影响,反而他们会趁逆市寻求捡便宜货、拿下超级精品的黄金机会。
上世纪80年代岭南画派,在市场很流行,因为当时香港人均收入高,现在香港仍然富有,加上广东地区经济也富有,所以岭南画派作品需求仍然稳定,但80年代叫价不菲的台湾艺术家作品,近十年来价格只能直线发展。但方毓和并没有失去信心,近年他观察到收藏界涌现了一批年轻新力军,多了负笈海外、高薪、拥有专业背景的年轻藏家投入市场,这是很健康的现象,他们选择收藏也很有自己一套主见,且拥有强大的购买力。回头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收藏界,集中医生、律师、商人等富裕阶层,现在这个饼正不断的扩大,收藏这玩意已经变得丰俭由人。
方毓和现在,还是做画展,几十年怎么做,现在还怎么做。他所做的画展都能卖,但赚钱不够维持画廊的基本开支,维持还要靠参与一些拍卖会,都是吃老本啦,几十年前留下的吴中冠、齐白石、李可染、吴湖帆等等,这些大师级艺术家的画,从箱底拿出来送去拍卖。
画廊必须抓住几位好的画家,要是真能抓得住就能生存,像黄宾虹、赵无极、林风眠、陈丹青、朱德群、吕中元等。好画家等于是硬通货,只要有作品出售肯定有人接,这种画家要有三两个就能维持。这样的画家不仅人品好,也讲契约精神,我们就能够运营。若碰到内地的画家,一天一个改变,我们都无所适从。有好几次失信于老顾客,都是内地画家缺乏诚信,没有契约精神,让我们左右为难。我们都是开荒牛,老实本分地挣这份钱,养活那么多人,还交场租。
高端古董,如果不保真、不包退,谁愿意花几百万元、几千万元去买,除非是傻子,有钱的人,哪一个又是傻子呢?古董不保真,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全靠忽悠,耍嘴皮子,古董交易,坑蒙拐骗时代,早已经过去。从前要么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但现在只靠胆子大,靠乱忽悠,估计会亏得裤衩都不剩。
画廊唯一的出路,就是变收藏家,不断地收藏与保留一些好的艺术品。外国做画廊有经验,很精明,买断画家几年内的作品,或者把画家圈养起来,承包他所有的画作,成为他唯一的代理人,也有一次买进,存下大批货的,但要真不存货,画廊做到关门就是白做了。
有一个山西富商,到画廊,说要吴老的画,他加钱买。交谈几句,半文盲,压根不懂画,附庸风雅都不会,也就是装饰门面。纯粹糟蹋文化,我便不乐意,推托说“卖完了,画不是我的,跟我说没用”。正好旁边有一个姐妹听见了,跟我说“她买了,她有三张”。富商一听,立刻把飞机票退了,跟着磨人家,真是磨了一张,加三倍买的。那个姐妹卖了以后说,方先生你猜我多少钱卖的,我是几万块钱卖给她的,她20万卖,她还说“我得给你红包”。给了我两万块钱红包,我没要。
王静怡鬼魅一笑:对脾气!有些钱,有些人的钱,哪怕摆在面前,一旦触犯原则,我宁愿不挣。
方毓和说:首先是文人,其次是商人。若是什么钱都赚,跟走私商有什么区别?
王静怡说:有些人评议我“书生气、不现实、不懂事、没能力。读那么多书,还是混不到好工作,酒桌上连敬酒都不会,真的是脑子不灵光耶”。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嘛,不解释,不辩驳,不低头,他可以自欺,但欺骗不了世人。设圈套,掘陷阱,抢夺到了一些名利,未必是一种胜利、快乐,可能会是一种精神负担,让他自己身心疲惫,惶惶不可终日,所以秃顶,未老先衰,哈哈。
方毓和说:有些事,真的不能做,天道有轮回,神灵饶过谁?风物长宜放眼看,一笑了之,冷眼旁观就行。人道变坏,就从文人被打压开始。但以后做事,就要懂得进退,懂得适可而止,要懂得忍耐等待,一定要坚守正道,惕厉戒惧,不失常节,心怀谦卑,就不会有事。
王静怡说:鱼化成龙,云积成雨,不是说下就下,不能操之过急,要懂得尽人事,听天命。世道又不傻,投机取巧瞒得了一时,瞒不过一世,好不长久!
方毓和说:有那么多,不辱使命,为国争光,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不急,我不急,真不急!
王静怡说:为大众利益而讼,乃合理之讼,是公正之讼,终吉。不仅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且可以使纠纷就此消除在萌芽状态,大事化小的得以妥善解决。
方毓和说:很多人认为你背后,肯定有高人点拨,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