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方狱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再后来,殷若瑾便被接回了殷家。但无论请了多少大夫来看,都说不清她为何昏迷,又为何久久不醒。殷禹安排人陪着她,尽力往她口中灌些水米,可过了几天,她还是肉眼可见地消瘦了下去。

    不只是消瘦,连呼吸也变得微弱了。明明额头的伤口已经止了血,但她还是越来越苍白,倒像是被什么看不见的东西吸了精血,失了生气。

    终于有大夫迟疑道,娘子这番模样,似乎是中了巫术。

    殷禹坐不住了。他带人去了趟吕家,正好撞上刚从莺柳巷回来、一副失魂落魄模样的吕绍。他连一句寒暄都懒得说,当即就把人押去了大理寺的天狱。

    刑部尚书亲自下场抓人,在朝中倒也小小地轰动了一阵。尽管按大梁律令,此案需得先由大理寺详断,明了案情后再交由刑部复审,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吕绍的丈人对他恨之入骨,他左右都得落到殷禹手中,即便不死也要脱层皮。

    但在审案时,吕绍咬死并未下手害殷若瑾,只在多番盘问下道出一句,他确实用过偶术。

    再然后,江渊然便去了吕家,挖出了那只小小的偶人。直至此时,这桩案子都还是“家事”。

    “我朝禁巫禁蛊已久,这种东西确实不该出现在朝廷命官手里,殷尚书要求彻查此案,亦是他的职责所在。只是……”

    “只是殷尚书不甘于此,想把这个案子闹得更大些?”

    江渊然的脸已经冷了下来。他没再说什么,而沉默本就是回答。

    东云台一案,杜慎门下的弟子死了超过半数,剩下的也都元气大伤,几乎彻底断了仕途。但其中也有少数例外,比如吕绍,比如江渊然。

    如果吕绍承认自己的偶术和杜慎有关,必将在朝中掀起新一轮恐慌。首先被查的,就是当年那些幸存的杜门弟子。

    “他是何居心?”晏泠音甚少这样直言斥人,江渊然听得出,她是真的动了气,“就算是要为女儿讨回公道,凭什么牵扯上其他无辜之人?”

    其实答案他们都心知肚明。

    杜慎还在世时,殷禹便不喜这位满身酸气的腐儒。杜门弟子不少,看不惯殷禹那种官场做派的亦不在少数。同朝共事难免有些摩擦,数年的怨意积攒下来,如今又经吕绍一事催化,殷禹的迁怒并非完全不能理解。

    但能理解,并不意味着能接受。

    “他明知道回兄接了此案,却还想做这种事?”晏泠音皱眉道,“他到底是什么居心……”

    江渊然听着她愤愤然的斥责,查案时受的那些冷眼,堵在胸口的那些闷气,忽然便消散开了。他知道晏泠音说这些并不只是因为她秉性正直,看不惯以权谋私,也不只是因为她重情重义,厌憎那些把儿女当作筹码的生意人。

    她说这些话,还因为那些可能的受害者里,包含着他。

    难言的酸涩涌上他的胸口。江渊然顿了顿,轻声道:“不是殷尚书,也会有旁人。盯着东云台的不只他一个。”

    东云台荒废已久,但他仍习惯用它代指四散各地的杜门学子,好像他们就是活着的东云台。晏泠音闻言,不觉攥紧了手指。

    “回兄早就明白会变成这样,却还是接了下来?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父皇对你起疑,你又该怎如何自处?”

    她太了解那个高高在上的人了。朝中的风云涌动,他比她和江渊然都更清楚。他们能看出殷禹的心思,那个人如何会看不出?但他却还是把案子交给了江渊然,就好像……有意如此。

    “殿下,”江渊然看着她,声音很轻,似在提醒什么,“臣不疑君。”

    马车在这时停了下来。车身震了一下,随即便听到了赶车人压低的声音:“前面路窄,不便行车,只怕还要走上一段。此处停车太惹人耳目,我先去别处转转。”

    晏泠音隔着车帘应了一声:“有劳魏大哥。”

    她抿着唇,没有应江渊然那句话,起身揭了帘下车。江渊然落在后面,回眸扫了那个赶车人一眼。他肤色黝黑,一顶宽沿草帽压得很低,叫人看不清面容。口音带了七分京腔,应当是宛京附近的农人。而他虽然称晏泠音为姑娘,口气却极其敬重,不似寻常那些粗枝大叶的乡人。

    他收了目光,几步赶上晏泠音,声音有点发沉:“如果今日没有遇上臣,殿下也会一个人出宫。”

    这句话不是疑问。晏泠音倒也并未遮掩,答得干脆:“是。”

    早已备好的勘合,女官的装束,恰好等在宫墙外的车马……若是见了这些却仍不能发觉异样,那他就不是江渊然了。

    “为什么?”

    “我知道回兄记得这一天,我也一样。”

    他们踏入了吕绍所居的灰瓦巷。两侧的砖石垒得高高的,将毒辣的日头挡在外面,洒下一片凉意。此处阴寒潮湿,夏天倒也罢了,若到冬日,实在算不上宜居之地。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只怕谁都很难相信,大理寺的主簿居然会住在这种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