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怀瑾 第(2/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可当日,她却那样耐心,那样慢声细语地和人交谈。彼时殿内殿外人来人往,语声嘈杂,但她还是忍不住担心,自己的心跳声会不会太大了,若让他听见,该笑话她吧。

    其后的数月里,殷家发现小女儿忽然转了性,不再把家里闹得鸡飞狗跳,偌大一个府宅骤然清静下来,竟让人有些不适应。而那段时间里,殷若瑾对迎露寺产生了极大兴趣,隔日就往寺里跑。她总是天刚亮就悄没声息地起来梳妆,挨到太阳下山才回府,面上还带了抹夕阳的绯色。

    一来二去的,很快便传了些闲言碎语出来。那些话之所以没传遍京城,是因为它们先传到了殷禹耳中。

    他头一回沉了脸,厉声质问殷若瑾是不是想给殷家丢脸,而他的女儿竟也头一回没撒娇耍赖,她只是垂首站在父亲的桌案前,等他喝问完了,才淡声开口道:“我要嫁他。”

    此后无论殷禹怎么吓她唬她,亦或是劝她哄她,殷若瑾都没有再说过一句话。殷禹看着她那小小的、却站得笔直的身子,忽觉他有些不认识自己的女儿了。这种陌生感直到殷若瑾出嫁,再到她带了丈夫回门,都未能彻底消散掉。

    殷若瑾和她早死的庶母一样,看着娇蛮无理,实际上憋着股劲,她认定的事,便是八头牛也拉不回来。即便出嫁后的生活并没她想象的那么美好,她也从未和父亲诉过苦。吕家的清贫,婆媳间的嫌隙,她只是默然咽下,换了荆钗布裙,也褪去了一身富家小姐的脾性,安安分分地做了人妻。

    她唯一一次求殷禹是在三年前。吕绍作为杜门弟子被                                                系下狱,她安抚婆婆睡下后,穿上浆洗干净、补缀完好的旧衣,深夜叩响了殷家的门。那一晚她向殷禹磕了三个头,在他的书房外跪到了天明。

    满朝文武无人敢为杜慎和其党羽求情,避之唯恐不及,殷禹本就不喜杜慎,没有落井下石都算得上仁慈。何况吕绍当时也只是个地位卑下的庶吉士,自然不值得殷尚书为之冒险。他带了最后一分父亲的慈爱,问女儿想不想和离,而殷若瑾当时看他的眼神,却让他如被针刺,浑身都难受起来。

    殷若瑾站起身,一言未发地走出了殷府,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

    晏泠音听得出神。其中有部分她早在流言中听过,宫中生活平淡,一个敢做出格之事的贵家小姐,无疑是那些闲散妃嫔们最好的谈资。她们或是感慨吕绍命好,或是叹息殷若瑾太过轻率,行事莽撞,但无论说什么,口气里总是带着一分羡慕的:世间有情人着实太少,敢把这份情摆到明面上来的,更是如麟角凤毛。从这一点上来看,殷若瑾倒是幸运的,做了许多人想做却不敢,亦或是不能做之事。

    “可是我记得……”

    她慢慢开口,带了几分不解看向江渊然:“虽然殷尚书没有出手,吕主簿却还是被放了出来。”

    江渊然点了点头:“听说殷娘子曾为他多方奔走,许是有旁人动了恻隐之心,暗中相助救了吕绍。”

    “那为何后来又会发生那种事?”

    为何后来……

    江渊然忽然想起数日前,他在初接刑案的那一日去拜访了殷禹。那个己过半百的高大老者,即便在朝堂上对着皇帝也敢直言抗辩,可当时他和江渊然面对面坐在桌案前,还未说什么就红了眼。

    他没答江渊然的疑问,却反过来问他道:为什么?

    或许因为,人是会变的。人心如此,人的情意尤其如此。从狱中出来后,吕绍虽捡回了一条命,却被逐出了翰林院,从此性情大变。即便之后又做了两任外放的小官,又因缘际会被调回宛京,入了大理寺,却一路都政绩平平。曾经那个于榜下观名,恣意策马过宛京的少年永远消失了,连同曾经的理想和志趣,一同葬在了阴湿的牢狱里。他很少笑,很少说话,即便对着妻子和母亲,也总是沉默耷拉着眼皮,不言不语。

    更多时候,他甚至不让妻子和母亲近身。他不是把自己关在书房中,就是出门去莺柳巷,整夜整夜地听歌女抚琴唱曲。殷若瑾生性高傲,从未和他争吵过,只是在他又一次带了满身酒气回来后,冷下声说,若他执意如此,他们只有走和离这条路。

    那段日子吕母也被儿子气得不清,她本就因过去操劳太过而落了病根,如今又惹上心疾,一连数日卧床不起。先前端水奉茶照料她的儿子却不在身边,唯一在服侍她、宽慰她的,只有她曾颇有微词的儿媳。

    她有时会拉住殷若瑾的手,喉中呜呜有声,却哽咽着说不出一个字。

    如此过了三年,吕母终不敌一身衰病,早早撒手而去。殷若瑾冷静地处理了丧事,送走了前来吊唁的寥寥亲友,然后给吕绍落了封和离书。

    但她还未走出吕家的大门,就昏倒在了院阶之前。殷家放心不下小姐的老仆匆匆赶来时,看到了她磕上石阶时流出的血。细长而蜿蜒的一道,像条扭曲的殷红的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