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倒计时31天、财富效应 第(1/4)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财富效应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财富效应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理念,指当个人或社会的财富增加时,会影响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www.yisiwx.com
这一概念由英国经济学家哈伯勒和阿瑟?庇古在 20世纪 40年代提出。
财富效应包括正财富效应和负财富效应两个方面。
当人们的财富增加时,倾向于增加消费,此为正财富效应;当财富减少时,消费意愿减弱,即为负财富效应。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财富效应的内涵也在逐渐丰富。
现代居民的财富构成更加多样化,不仅包括货币余额,其他资产价值的变动也会对消费水平产生影响。
因此,现代财富效应指的是资产价值变化引起的总消费支出变动。
由于财富本身具有多元性,分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以财富效应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财富效应
狭义财富效应指的是货币财富效应,即金融资产价格上涨或下跌,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影响消费增长和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
货币财富效应是由 C.哈伯勒提出的实际余额效应。
在研究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况时,哈伯勒将注意力集中在货币财富上,指出价格下降时,货币财富的实际价值会增加,持有者会通过支出过多的货币来减少实际货币余额,从而提高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水平。
这种价格诱致的财富效应在理论上已被各种类型的货币财富所证实。
财富包括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两种形式。
财富的变化意味着两种资产总额的净增减,而非单一资产的变化。因此,公众手持货币资产的增加或减少并不意味着其持有财富的增减。
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向私人部门购进政府债券时,社会现金资产增加,债券资产减少,改变的只是财富的构成,财富持有总额未变。
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同理。
狭义财富效应的实现途径是人们的财富及可支配收入会随着股价上升而增加,从而更愿意消费。
资产价格的上涨使得公众持有的资产名义总额增加,财富增长促使公众增加对商品和劳务的消费;同时,资产价格上涨也使得公众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增加,按照永久收入假说,未来收入的增长也会促使公众增加对当期产品和劳务的消费。
然而,制约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因素也存在。
一方面,股市规模制约了财富效应影响的广度。股市规模包括总市值和参与面,若规模不足,财富效应的影响面将相当有限。
另一方面,股市投资不确定性制约了财富效应的影响深度。不确定性是证券投资的天然属性,影响着财富 MPC的大小。
在股市趋势不明朗的情况下,股市中的收入最多只能是暂时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也仅是暂时的。
若股市波动幅度大或投资者趋向于短期投资,其影响更多表现为财富的结构调整,而非总量的增加。
广义财富效应
广义财富效应涵盖物质和精神上的所有财富。物质上,能满足各种生产生活需要的物品就是财富;精神上,能让人愉悦舒畅的就是财富。
不同年代人们对财富有着不同的认知。
50年代的“财富”是激情,中华儿女们豪情澎湃、高歌猛进,金钱是多余的羁绊;
70年代的“财富”是斗争,斗出一片火红的天,金钱是一种锻炼觉悟的战场;
80年代的“财富”是变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金钱挤进了发展的硬道理;
90年代的“财富”是组合,忙碌发展的中国在创造、在变革、在试验、在组合各种被解放的元素们,金钱是组合品的标志。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经说过:真正的财富=观念+时间,成功者知道一百个失败的原因同时知道一个成功的方法,失败者知道一百个失败的原因却不知道一个成功的方法。
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归属感、对经济发展的信心等等,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种不以实际物质计量为单位的财富,其财富效应更加明显,更有财富传导和控制效应。
从新中国成立 70年来居民财富观的变迁也能看出广义财富效应的变化。
第一阶段(1949 - 1978年),以集体财富观、国家财富观等公有财富观为主。
在计划经济和“大一统”体制下,国家和集体产权占主导,家庭和私人财富几乎没有,人们在观念上以拥有非公有财富为耻。
这种公有财富观有其历史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支撑了国家能力和基础工业体系的建设,但也存在弊端,容易扼杀劳动者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