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袁枚:从仕途到文坛的传奇人生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一、早年经历

    枚的早年经历充满了勤奋与机遇,奠定了他后来成为文学巨擘的基础。他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1716年3月25日),自幼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才华。在那个时代,读书是通往仕途的主要途径,而袁枚的家庭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早早地为他铺就了求学之路。

    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仅七岁的袁枚便开始了他的私塾教育,师从史玉瓒先生。史玉瓒先生不仅是袁枚的启蒙老师,更是他日后走上文学道路的重要引路人。在史玉瓒先生的悉心教导下,袁枚不仅掌握了基本的读书写字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接触到了诗词歌赋等更为高级的文学形式。袁枚天资聪颖,加之勤奋好学,很快就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文学天赋。

    到了12岁时,袁枚已经显露出不凡的才华。这一年,当时的浙江督学王兰生(又称王交河)发现了这位少年的非凡之处,决定将他录入县学。这不仅是对他能力的认可,更是他走向更高学术平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袁枚与史玉瓒先生一同成为秀才,这是对他早期努力的一个肯定。

    随着年龄的增长,袁枚的才华越来越受到关注。15岁时,浙江督学李清植(李安溪)对袁枚的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他寄予厚望。这一时期,袁枚不仅继续深化自己的文学修养,还在其他学科上取得了显着的进步。他的文章和诗词逐渐受到了更多人的赞赏,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到了18岁,袁枚得到了浙江总督程元章的赏识。程元章将他推荐到杭州凤凰山敷文书院深造。敷文书院是当时浙江乃至全国都非常有名的一所书院,能够进入这里学习,意味着袁枚的学术水平得到了官方的高度认可。在这里,袁枚得以接触到更加广泛的学问,结识了许多同样优秀的同学,为他日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人脉资源。

    19岁时,浙江督学帅念祖(帅兰皋)注意到了袁枚的卓越才华。尽管当时廪生的名额已经满了,但帅念祖还是破例将袁枚补为了廪生。廪生是指由政府资助的优秀生员,这一身份不仅为袁枚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支持,更是对他学识的一种权威认定。这表明袁枚的才华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足以得到官方的特别关照。

    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20岁的袁枚参加了科试,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这对于任何一位学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意味着袁枚离实现自己的理想更近了一步。此后,袁枚一步步走向了科举的更高层次,最终在乾隆四年(1739年)成功考取了进士,开启了他辉煌的仕途生涯。

    二、坎坷仕宦

    20岁之前,袁枚一直专注于学业,在杭州读书求学。乾隆元年(1736年),21岁的袁枚决定前往广西探望在那里做幕僚的叔父袁鸿,这次旅程成为了他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折点。

    从杭州到广西的长途跋涉,袁枚沿途饱览了各地的名胜古迹,领略了壮丽的自然风光。这次旅行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还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沿途的景色和历史遗迹触动了袁枚的心灵,他用诗歌记录下了这段旅程中的所见所闻。这些作品后来收录进了《小仓山房诗集》,成为他文学创作生涯的起点之一。

    抵达桂林后,袁枚通过叔父的引见,拜谒了当地巡抚金鉷。袁枚以一篇《铜鼓赋》赢得了金鉷的赞赏,金鉷对其才华赞叹不已,并特意写奏疏举荐他参加乾隆元年九月的博学鸿词考试。这次举荐极大地提升了袁枚的社会声誉,为他日后的仕途铺平了道路。

    乾隆三年(1738年),袁枚终于在科举中取得了突破,中举之后,他又在次年考取了进士,被授予庶吉士的身份,进入翰林院的庶常馆深造。这标志着袁枚正式踏入了官场,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然而,袁枚的官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乾隆七年(1742年),因为散馆考试未能取得理想成绩,袁枚被外放至地方任职。他先后担任了沭阳(1743年-1745年)、江宁、上元等地的知县。尽管如此,袁枚在这些职位上仍尽职尽责,推行法治,不畏强权,表现出色,得到了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乾隆八年(1743年),袁枚改任溧水知县。在赴任途中,面对即将到来的新职务,袁枚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他在《途中寄金二质夫》一文中,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忧虑与无奈。这首诗既体现了他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也展示了他面对困境时的坚韧精神。

    乾隆九年(1744年),袁枚29岁时,他还被聘请为江宁的帘官,负责协助主考官批阅江南乡试的考卷,参与了江南地区举人的选拔工作。这一职务不仅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学子,也为他在文坛上赢得了更多的尊重。

    三、归隐随园

    乾隆十四年(1749年),袁枚的父亲去世,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为了照顾母亲,袁枚毅然辞去了官职,选择归隐田园。这一年,34岁的袁枚在江宁(今南京)购置了一处名为隋氏废园的地方。这座园子原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