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 一眼就沦陷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那个年代,复印技术和传真技术在国内虽已出现,但仍被视为高新技术。复印机直到七十年代末,才由沪上一家公司自主研发出首台民用静电复印机,因其价格昂贵、体型庞大,应用并不广泛。
为此,陈云在来长吉前,特地请曹玲帮忙,去了复印机厂,利用厂内的机器复制了多份丁泽人的遗书副本。
陈云还特意让曹玲备份了几份信件,以防万一。而说到传真这玩意儿,早在三十年代就已经登陆中国,到了七十年代,咱们自己也能研发生产了。
起初,这技术主要用在速递报纸上,新出炉的报纸通过传真传遍全国,各地再翻印发行。
到了八十年代,电话传真机开始普及,公安部门是较早用上这一技术的,比如之前关东二狼的通缉令,就是直接从上级传真到各地公安局,再行复制张贴的。
陈云这次就利用长吉公安局的传真机,给沪上的同行发送了丁泽人写给秦华梅的信件。
他精心挑选了最近日期、字数最多的一封,希望章兴能从笔迹分析中找出些什么线索。
那个年代的传真速度可真够磨人的,就像那会儿的生活节奏一样,慢悠悠的,让陈云等得心里直发毛。但即便如此,也比亲自跑一趟沪上送材料快多了。
那时的传真机分为九十转、一百八十转和三百六十转,现在用的电话传真机已经是最快的三百六十转了,但即便这样,传
一封长信也得耗上两小时。
陈云泡了壶茶,边喝边盯着传真机一点点吞吐纸张,直到茶都喝淡了,才总算把信件传完。
没过多久,沪上那边的电话就响了,是章兴打来的:“陈云同志,我对比研究了,遗书和信件的笔迹高度一致,书写习惯完全吻合……”
陈云听到这结论,惊讶得差点儿跳起来:“什么?你不是在逗我吧?”
章兴显然对这种质疑有些不满:“你认为我会拿工作开玩笑吗?”
“这么说,这确实是同一个人的笔迹?”
陈云难以置信,但他选择了信任章兴的专业判断。尽管秦华梅坚称两者不可能出自同一人,但作为亲人,她的判断难免受到情感影响,缺乏客观性。
这就像后世那些案例,明明是自杀,家属却固执地认为有凶手;或是DNA鉴定结果摆在眼前,家属仍坚信失踪的孩子还活着,继续四处寻觅。
这些看似荒唐,实则令人唏嘘的案例,无一不反映人们面对残酷现实时的逃避心理,因为直接面对往往太过痛苦,可能让人精神崩溃。
然而,章兴的鉴定结果却让案件回到了起点,让陈云最初的猜想落了空。他原本坚信有人模仿丁泽人的笔迹写下遗书,尤其在秦华梅指出笔迹与文风不匹配时,还以为真相近在咫尺。现实却给了他一个冷酷的回应。
陈云感到无奈,甚至有些尴尬,但他还是选择了接受。毕竟,他之
前的顺利破案经历,并非侦查工作的常态。
每个案件,尤其是命案,背后往往是侦查员们不分昼夜、历时长久的努力,才最终将真凶擒获。
陈云从后世资料中了解到,为了破案,侦查员们出差各地,跑断了鞋跟,历经艰辛才得以将罪犯绳之以法的例子比比皆是。
因此,陈云虽然遭受了一点心理冲击,但也算不上真正的挫败。他清醒地意识到,重新开始调查也是侦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挂断电话后,陈云带上包勋和夏爽,二度造访长吉一钢,这次的目标是丁泽人的幼弟丁泽肃,这位经营小卖部的年轻人似乎掌握着一些关键信息。陈云相信,从丁泽肃这里或许能找到破解谜题的线索。
丁泽肃比丁泽人高大帅气许多,以至于让人误以为他们不是亲兄弟。实际上,这种差异源于成长时期的营养状况。后世的孩子普遍更高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更好的饮食条件。
相比之下,陈云那一代人出生于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够生存下来已属不易,指望他们长成大高个,的确不太现实。
丁泽人与丁泽肃年龄差距较大,丁泽肃尚幼时,丁泽人已步入社会,且事业有成,对家庭颇为照顾,这让丁泽肃从小就得到了良好的养育,个子自然就窜高了。
面对陈云一行三人,丁泽肃显得有些紧张,但表达还算清晰。他像是在回顾过往,详细讲述了自
己与大哥之间的种种往事。
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丁泽肃深受宠爱,特别是丁泽人夫妇对他尤为呵护。
上学时期,秦华梅不仅是他的老师,还额外为他辅导功课,放学后也会单独给他“开小灶”,补习学习。
丁泽肃虽然书念得不怎么样,高中毕业后就在厂子的家属区开了个小卖部,靠着这个,这两年也攒了点小钱,媒婆们纷至沓来,可他一个也没瞧上。
为啥?他的标准可不低,自从高三那年暑假去了大哥在江北的钢厂,见识了那儿的妹子,尤其是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