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宪宗即位,终于等来了中兴明君(上) 第(2/5)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里,除去沈传师年过四十,其他都是三十左右的青年才俊。后来,元稹、萧俛均官至宰相,而白居易、独孤郁、沈传师也都各有成就!

    

    元稹为人最为精明,也最具政治头脑。拾遗命令一下,他立刻上疏:“当年太宗让王珪、魏徵担任谏官,时刻陪伴左右。但凡有三品以上官员奏报国事,都会安排一名谏官跟随,以便随时纠正过失,天下因此得以大治!”

    

    “反观如今,谏官既无法得到单独召见,也没有参预朝政的机会,每天只是与普通官员一样,列队朝见而已。愿陛下能经常在延英殿面见谏官,让他们畅所欲言。不要仅仅将他们放到谏官位置上,却又疏远他们!”

    

    不久,又上疏指出:“有人讲实话,敢于讲真话,是天下大治的预兆!当初孙伏伽因一件小事劝谏,让太宗大喜过望,重重赏赐了他。所以在那个时代,朝臣只怕自己意见提的不够深入,根本不用考虑触犯禁忌。陛下继位已近一年,还没听说有谁像孙伏伽那样受到赏赐。臣等身为谏官,一直得不到召见。每次站到官员队列里,弯腰低首连大气都不敢喘,哪有闲暇去评价朝政得失!我们这些人尚且如此,何况那些地位疏远的大臣!”

    

    元稹又针对贞元年间,王伾、王叔文依靠取媚太子李诵得宠,在其继位后几乎扰乱天下的事进谏,劝宪宗早点挑选德才兼优的饱学之士辅导各位皇子。

    

    元稹这三次上疏,精准把握住了宪宗的关切,宪宗对他极为欣赏,经常向他询问国事。

    

    与元稹刻意为之的做法不同,白居易平时喜欢通过写诗的方式反映时政,他的诗受众很广,甚至有百余篇流传到了深宫。宪宗读后大喜,将他提拔为翰林学士,直接参预朝政。

    

    元和二年(807年)正月,七十二岁高龄的宰相杜佑告老还乡,郑馀庆也因受奸人所害,改为太子宾客。

    

    杜黄裳辅佐宪宗平定西川叛藩刘辟,有经世济民的大才,却不太关注朝堂上的礼仪小节。出于保护,同时也是为了发挥他的优长,宪宗让他以宰相身份出任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

    

    与此同时,升任户部侍郎武元衡、翰林学士李吉甫为宰相!

    

    李吉甫接到诏令,感动的涕泪横流,哽咽着对中书舍人裴垍说:“想我流落江、淮十五年无人过问,没想到圣恩如此浩荡!身为宰臣,报答皇恩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举荐贤才。但是年轻一代的官员,我认识的很少。你向来眼光独到,如有这方面的资源,希望能毫不保留的推荐给我。”

    

    裴垍当即写下三十人名单交予李吉甫,数月内李吉甫将他们一一任用,一时好评如潮!

    

    文官选用得人,在边将人选上宪宗同样重视!

    

    同年四月,宪宗委任右金吾大将军范希朝出任朔方、灵、盐节度使,统一节制驻防上述地区的神策、定远、盐州等军,用以解决德宗期间边军一州一地互不统属的痼疾。

    

    范希朝是资深老将,出自邠宁军,屡立战功,在军中素有威望。他的到来,极大加强了大唐的北部边防。

    

    【02】

    

    自古帝王多猜忌!从安史之乱后的几任帝王看,肃宗、德宗如此,性格偏柔的代宗同样如此。宪宗的猜忌心也不是没有,只是与肃宗、德宗两个犟头相比,他听得进劝、拎得清轻重。

    

    昭义节度使卢从史暗中与成德节度使王士真、卢龙节度使刘济结交,对外却声称要替朝廷谋取太行山以东土地,擅自领兵东出。

    

    宪宗下诏命令他即刻返归潞州(昭义治所,今山西长治),卢从史以在邢、洺二州筹措军粮为由,逗留很久方才离去。

    

    此事过后,宪宗密召翰林学士李绛,对他说:“有件事很反常,朕本不愿意说。朕曾令郑絪拟旨,先让卢从史返回潞州,再征召其入朝。郑絪却将此事泄露给了卢从史,致使卢从史托故滞留河北。身为臣子,他竟如此辜负朕,朕该怎么处理他?”

    

    李绛毫不犹豫的说:“如果真是这样,抄灭九族都不够!但是此事重大,郑絪、卢从史肯定不会自己透露,陛下您是怎么知道的。”

    

    宪宗道:“是李吉甫密报给朕的!”

    

    李绛说:“臣私下听大臣议论,称郑絪为佳士,以他的品行操守,恐怕做不出泄露机密的事。这或许是同僚中有人想独揽朝政,忌恨郑絪蒙您宠幸。愿陛下审慎调查,切勿让人说陛下轻信谗言。”

    

    宪宗沉思片刻,道:“你说的对,郑絪做不出这种事。多亏有你,否则朕险些犯下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