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七章 可怜蓬门无人问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丹青引》
【万历四十五年夏·太平坊】
杨连枝此次前来,只留了玉竹在身边帮着照料魏子然。她本不欲惊动钱塘南家,却仍让南家闻到了风声。那头打听到魏子然如今就医的医馆后,午后便遣人派了车马来接,言说欲请然哥儿在自家养病,好过在外头再寻房子住。
杨连枝见南家人态度热忱,不好推拒,又因南家主母遣人悄悄对她说:“我家主母说,两家既然成了亲家,便不要见外,想趁着老爷不在的时日,与夫人好好聚聚,也让两个孩子见面熟悉熟悉。”
杨连枝心想是这个道理,再没有犹豫顾虑,当下便将南家的好意与打算对魏子然说了。魏子然因想着南屏也许已住回到了太平坊的家里,自然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南家祖上是做小食零嘴儿起家的,靠一副担子慢慢挑出了偌大的家业。鼎盛时期,这杭城各个州县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南家的酒楼饭馆,登门拜师学艺的人也络绎不绝。一时之间,南家风味便名满江南。只是,盛极必衰是常理,南家家业传了好几代,传到而今的子孙辈手里,这家业早因儿孙分爨而居渐渐分散凋零了。
南锦作为家中子辈里的老四,只分到位于钱塘左一北厢太平坊的一座二进老宅院和一间不成气候的酒楼。
宅院虽老旧,但因是块好地段,南锦也心满意足。只是那酒楼分到他名下后,他才知那不但是个空壳子,还是个大窟窿。
他那时成家不久,尚未接触过家里的生意,且为人过分老实,并不敢同上头的几个哥哥们理论,只能忍气吞声。最后,靠妻子许氏娘家的帮扶,才算是填上了酒楼的大窟窿。
许氏是个极有头脑和魄力的人,嫁过来没享受过一天的清闲日子,便弃了头上的金簪银钗,换上荆钗葛布,决心将南家风味的名声再打起来。她抛开妇人的颜面矜持,不顾街坊的议论笑话,日日进货议价、跑堂拉客,渐渐让酒楼生意有了起色。
夫妻俩风雨扶持了十多年,酒楼生意自然是越做越大。原本老旧的宅子经过翻修扩建,已渐成模样;而两人也已孕育了一儿三女,孩子个个灵秀聪明,也算是苦尽甘来。
接送杨连枝母子的车马在南家大门前停下,一座古朴秀雅的江南古宅便悄然入目。
门前,早已有仆从候着,殷勤周到地将客人引进院内;而许氏更是早早地便迎了出来,主动将人迎进了早已收拾齐整的东院下榻处。
魏子然一路走一路看,虽觉这儿的廊庑屋宇没有自家宽敞大气,却精致小巧,就连院中的草木树石也显得秀气可爱。
东院那一泓清澈透明的小池塘,更是令他喜不自胜,思量着要让尚攸将斋舍里的蝌蚪送来这池塘里养着。
他想要见南屏,可如今是在她家做客,他不敢太放肆无礼,只能规规矩矩地听身边这两位妇人谈话。
而杨连枝与许氏多年不见,彼此寒暄熟悉后,便谈一些自家儿女与家庭内的琐事。喝过几巡茶,膳厅那边便说酒菜已布置妥当,请人过去用饭。
得了信,许氏便吩咐身边人去通知后院,让妈妈、侍女带着几位哥儿、姐儿一道儿去膳厅用饭,也顺便见见客人。
南家本是做酒食生意的,家里的厨子厨娘自然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个个身怀绝技,厨艺不凡。
桌上无需山珍海味点缀,只是些当地时令的瓜果蔬菜,莹白鲜脆的西湖莲藕,鲜绿娇嫩的莼菜,红的花,绿的叶,摆出了夏日里的清爽可口与娇艳热闹。
只是这么看一看桌上的菜色、摆盘,魏子然便觉南家的厨子比自家的好。
众妈妈领着南家的几位小主人前来时,魏子然便一个一个地看了过去,两个姐儿、一个哥儿,却唯独少了他最渴盼的南屏。
许氏一一介绍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两个大的姐儿是南湘、南思,小的哥儿是南春阳,已经学着帮着酒楼处理些柜台上的事了。
她让三个孩子见过客人后,方才笑着说:“我们家最小的那个病了,这家里头太吵,不利于她静养,我便送她到外面的宅子里养一些时日……照理说,她是您家里未来的媳妇,应该让您和然哥儿瞧一瞧的,可偏偏不凑巧,这回怕是见不着了。”
杨连枝知她这话只是说给魏子然和南家的几个孩子听的,便顺口接了下去:“来日方长,总有机会见着的——那孩子的病……如何了?”
许氏叹了一口气,道:“反反复复不见好,无论是求神拜佛,还是请大夫郎中,都不中用,我这……唉,这可怜孩子最让人揪心……”说着,竟控制不住地抽噎起来。
杨连枝深受触动,能理解她为人母的这片爱女之心,忙着安慰了一阵;屋里的妈妈侍女、儿女们也争着宽慰劝解,才劝得许氏慢慢止住了泪。
此时,魏子然也不由想起了南屏如今所在的那座荒冷僻静的院子,心里胀胀得难受,再也吃不下丁点儿东西,咳嗽个不停。
杨连枝慌了神,忙吩咐玉竹取出一块甘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