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十二时辰功(终) 第(3/4)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靡、腰膝冷痛等症状。
肾经,即足少阴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它起始于足部,终止于胸部。
起始点:肾经的起点是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当第二、三跖骨间,跖屈时呈凹陷处。
足部:从涌泉穴开始,肾经沿足底内侧上行,经过然谷穴(位于内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缘凹陷处),太溪穴(位于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大钟穴(位于内踝后下方,跟腱附着部前缘凹陷处)。
小腿内侧:接着,肾经沿小腿内侧上行,经过水泉穴(位于太溪穴直下1寸处),照海穴(位于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复溜穴(位于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前缘),交信穴(位于内踝尖上2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膝部与大腿内侧:从交信穴,肾经继续沿大腿内侧上行,经过筑宾穴(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5寸,腓肠肌内侧缘与跟腱之间),阴谷穴(位于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然后继续上行至大腿内侧的横骨穴(位于脐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
腹部与胸部:从横骨穴,肾经沿腹部前正中线旁开0.5寸上行,经过气穴(位于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四满穴(位于脐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中注穴(位于脐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肓俞穴(位于脐旁0.5寸处),商曲穴(位于脐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石关穴(位于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阴都穴(位于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腹通谷穴(位于脐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幽门穴(位于脐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然后继续上行至胸部的步廊穴(位于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神封穴(位于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灵墟穴(位于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神藏穴(位于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彧中穴(位于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俞府穴(位于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戌时为心包经当令,心包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其主要功能是保护心脏,防止外邪直接侵犯心脏。心包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调节着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心包经与心脏经络相连,辅助心脏推动血液在全身的循环。
心包经,即手厥阴心包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其循行路线起始于胸部,终止于中指末端。
起始点:心包经的起点是天池穴,位于胸部,第四肋间隙,乳头外侧约一寸处。
胸部:从天池穴开始,心包经向外下方行至腋窝,沿上臂内侧下行。
上臂:经过天泉穴(位于上臂内侧,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继续沿上臂内侧下行至肘部。
肘部:到达肘横纹处的曲泽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前臂:从曲泽穴,心包经沿前臂内侧下行,经过郄门穴(位于腕横纹上五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间使穴(位于腕横纹上三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二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手腕:继续下行至大陵穴(位于腕掌侧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手掌与手指:从大陵穴,心包经沿手掌中央下行,经过劳宫穴(位于第二、三掌骨之间,握拳时,当中指尖所指处),最终到达中指末端的中冲穴(位于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心包经的终点是中冲穴,位于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亥时为三焦经当令,三焦被描述为六腑之一,它没有具体的形态,而是一个功能性的概念,负责调节全身的气机和水分代谢。它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部分。
上焦:上焦包括心和肺,主要功能是宣发卫气,输布津液,即负责将营养物质和能量输送到全身。
中焦:中焦包括脾和胃,主要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即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
下焦:下焦包括肝、肾、大肠、小肠、膀胱和女子胞,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即负责排除体内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
三焦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它调节着气的运行,使气能够顺畅地在体内流动,维持各脏腑的功能正常。
三焦还负责调节体内的水液代谢,确保水液在体内的正常分布和排泄,维持体内的水液平衡。
三焦与个人修炼有着密切的联系,三焦作为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在道家修炼中被视为调节和引导“气”的重要途径。通过修炼,可以增强三焦的功能,促进气的流通,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道家修炼中强调内观与冥想,通过内观可以感知三焦的运作,调节内在的气机,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道家修炼中的呼吸法,如吐纳术,旨在通过调节呼吸来影响三焦的功能,进而调节全身的气血运行。
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