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3 章 第 163 章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廖崇是汤山医院的肺病科主任医师,因为京城没有疫情,他们病房里就接诊了一些常规性传染病人,主要是肺结核,连一周前接诊的两名肺炭疽都治愈出院了,所以,这一天早上,他就与女儿说好,晚上按时下班回家,陪女儿过十岁整生日。

    结果,他开车回家走到半路,接到了院长亲自打来的电话,通知他立刻回医院,有一名病人从蒙边转移过来,即将到达他们医院。

    廖崇扶着方向盘叹口气,却也只能打电话给家里,向女儿道歉,他没办法陪女儿过十岁生日了。

    打完电话,他就吸口气,振作精神,调头往回赶。

    这个当口能从蒙边转进京的病人,稍微有点儿脑子的都知道,容不得半点儿轻慢和耽搁。

    廖崇一边往回赶,一边用蓝牙不停地拨电话出去,通知科里的骨干医生和护士,不论如何立刻返回科室待命。

    等他一路赶回科室病房,科里的人员基本都已经到位。

    他立刻集中人员开了个小小的战前动员会,把情况说明一下,又把各自的任务一一吩咐下去。材料室立刻分发全隔离装备,启动负压隔离病区,随床CT、呼吸机等等器械到位……

    将需要准备的事项一一布置下去,看着科室的人员全部迅速高效地行动起来,廖崇略略松了口气,自己也往更衣室走,准备换隔离服,严阵以待。

    走了两步,他又把手机拿出来,找到院长的号码拨出去:“……人员、设备、药品都已经到位,随时候命。……是……张院长,是这样,去年年初,治疗中采用了中药辅助治疗的病例,效果不错,病程也较常规用药有明显缩短,您看……”

    时至今日,虽然新型病毒已经发现了一年有余,国家倾全力研制出了疫苗并投入了使用,但特效药物却并没有突破。这种情况下,中医中药的运用,就能够很好地填补这块空缺,去年疫情大爆发阶段的医疗实践也充分证明,中医中药对新型病毒有很不错的效果。用了中医中药的病例,治愈率高,病程缩短。

    另外,根据他们的随访调查,用上中医中药的病人,后遗症发生率低,即便并发了后遗症,症状也比较轻。

    站在更衣室门口,廖崇又想了一遍,确定没有遗漏才走进更衣室。

    更换隔离服,廖崇亲自率队,下楼上车,前往西郊机场接人。

    看到人是从军用飞机上抬下来的,更进一步证实了廖崇的猜测,他连忙招呼同事上前,接过病人。

    病人本身就是吸着氧的,基本处于意识丧失状态。

    廖崇看着人把病人送上车,回头和随行过来的医生协商,能不能随同去一趟医院,以便更加清晰准确地交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延误或失误。

    随行医生毫不迟疑地答应了,跟着一起上了另一辆随行过来的救护车。

    一路上,随行医生向廖崇介绍了病人的情况。

    廖崇也很快就知道了,这次运送过来的病人是他们的一位同行,还是一位顶尖的神外专家,是驰援疫区的医疗队成员。

    病人送到病房,立刻展开紧张而有条不紊的救援。

    一名名医护人员裹着严实的隔离服,专注而紧张地忙碌着,时刻关注着病人的情况。

    不断有各种数据汇集到廖崇这里,他再根据各种数据综合分析,之后发现,这名叫程骁的病人,病毒感染只是初期,肺部的病变并不明显,更谈不上严重。

    让人不解的是,病人全身的器官功能都呈现出一种低下的状况,找不到导致脏器功能衰退的原因。病毒感染影响到脏器功能,都有一定的病程时间……病人的情况显然不符合。

    院里聘请来的中医专家周秉仁赶了过来,换上隔离服后也进到了病房。

    廖崇一看是这位国手级专家,惊讶之后,又了然了。能把这位请来,只怕不是院长的面子。

    周秉仁老先生并不耽搁,简单听取了廖崇关于病情的介绍后,就直奔病人,眼鼻口耳,然后屏息诊脉……

    不多时,老先生与廖崇一起退到病房外间,说起病人情况。

    周老先生并不隐瞒,直言这名病人他之前就接触过,这位用西医的手段检查不出确切明显的症状,用中医的诊疗理论来阐述,就是天生体弱,不能高强度长时间的运动、劳作,比常人更容易生病。

    虽然体弱,但这位一直很坚强,从很小就保持着低强度的运动锻炼,最开始是五禽戏,上了大学之后,又加了慢跑……基于这许多,他一直没有表现得太病弱,甚至,选择并从事了神外医生作为职业。

    廖崇听得一脸惊异,又忍不住有些钦佩,这位年龄可还不到三十岁呢,博士毕业后,已经从事了九年临床,并取得了很多项成就。26岁就成了副教授,如今已经破格升了教授。

    想想他40岁升教授时,还沾沾自喜,一直骄傲到现在呢。

    人啊,真的是没法比。

    周老先生的医术地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