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言又止惹怒气,密室血雾望拨云【165】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所以第二天老掌门参加的时候,都是只着一身素衣,以仙鹤纹发带束发的。戴冠之后,还有赐礼啊什么的,总之是一大套程序。那感觉真的是就比皇帝登基差那么点儿意思了。在这个仪式之后,会由新任掌门以他这一届的道家弟子的道号对他所在任的这么一届,进行纪年。就比如说,道英他们这一届的,在他们景廷派的史册上,就会在所有记录的抬头写上‘道字某某年’。掌门在位多少年,相应的记录就会有多少年。每更迭一位掌门,就要将上一任掌门相关的史册,在他们的‘经阁’中特地辟出一间房来存放这些史册。新一任掌门有调阅以往掌门史册的权限。在掌门权力正式更迭之后,新一任掌门在位时期的史册要用新的册子书写,即使上一本册子还没有用完,但因为属于上一任掌门时期,那都是要进行封存的。记录这些的就是他们景廷派中的专司刀笔撰,接受‘经阁’的执事弟子间接管理,掌门的直属管理。在这么一套非常繁杂的程序之前,无论怎么折腾,琴江都不能算是掌门。当年在说收徒这个事情的时候,琴江也差不多是个青年人了,但也就二十左右的样子,即使道英确实是很瞩意他,希望他做掌门,但也不可能在那个时候就进行这个仪式。因为琴江太年轻了,道英无法对江湖的人士,修仙界的人士有一个合理的交代。道英当年放话,也只是说的琴江将会是他们景廷派的下一任掌门。事实上,这个话也不是非常的绝对,只能说是暂且确立了琴江在江湖人士的认识中的下一任掌门之位的确立,但不完全是这样。即使琴江的确很强,但这么年轻就是掌门,确实是有些说不过去的。他们景廷派在那样一番对弟子的淘汰培养下,确实是很出人才,但一般掌门继位这个事情,那都是而立之年之后的。若是太早,很可能又会重蹈当年剑修挑衅他们的覆辙。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道英再心急,也还得在掌门这个位置上熬上个十年的时间,才能跑得比鬼还快的,把这个景廷派的担子丢给琴江,他自己个儿去闲云野鹤。但在此之前,他还是得做这个掌门。只是说,他是个甩手掌门而已。因为具体的事情都是琴江在干。在那之前,琴江就以其铁腕的手段确立起自身针对于景廷派内部的威严,以自身的实力确立起自身在景廷派中的能力层级。到了这么个道英认为他可以出师,他也确实可以出师,而又暂且不会履行掌门权力正式移交的时间点之前,自然是要做点儿什么事情才行的。这就是道英为了琴江的继位所下的第二步棋——给琴江手下添加关门弟子。之前说过,像掌门长老一级的,收徒那都是从关门弟子这一级开始的。因为这一级收徒不会超过五位,所以关门弟子也可说是亲传弟子。亲传弟子晋升到衣钵弟子,是需要三到五年乃至七年的考察期的。成为了衣钵弟子,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所以,从时间点儿来看,这个时候,琴江收徒是比较合理的。如此,在他继位的时候,手中就已经有一位衣钵弟子了。这样甚至来说,琴江除了教授其乐艺道法外,还可以对其进行角逐掌门长老之位的培养。这般会比没有决出衣钵弟子进行衣钵传承培养之前,会稍微轻松一些。这般,对于政务繁忙的琴江来说,算是肩上的担子也会稍微轻一些。并且,琴江如果有意培养,还可像现在道英对琴江的培养般的,给衣钵弟子一些事对其进行锻炼,从而在各方面提升其能力。但如果在琴江继位的时候,连他自己手下的衣钵弟子都还没有决出的话,再加上繁忙的政务压着,琴江不秃头估计都应该算是怪事。将琴珏收为亲传弟子培养个三五年乃至七年,觉得可以,那就晋升到衣钵弟子行列。或者说,在这期间琴江还收了其他的亲传弟子,考察期过了,觉得合适了,也可以升任其他的亲传弟子为衣钵弟子。衣钵弟子一般只有一位。不管这期间经历了什么,但终归琴江是必须后继有人的。琴珏这个小孩呢,也不知道该说是倒霉还是幸运了,恰巧这小孩是适合以瑶琴作为武器修炼的。琴江、道英都是专修此途的。所以有些事情,也只能说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了。因为琴江本身的那种情况,事实上是应该归属于大师父或者师父一级对弟子挑选的体系的。但道英希望暗地里更加为琴江积攒名正言顺的资本,所以才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隐约证明琴江未来的地位。因为景廷派中的条条框框很多,层级也非常的分明。该某个层级能够干的事情,才是某个层级能够干的事情。所以,这么一搞,就相当于是再次确认道英确实是希望掌门的权力更迭到琴江手中,与此同时,也算是在稳住琴江的继承人的位置,以及打压某些蠢蠢欲动之徒。谁让道英确实是喜欢琴江,把琴江当作自己的儿子呢?几乎是一切都满打满算地为了琴江在筹划。在收徒的这个事情上,道英确实也是有他自身针对于琴江的考量。而且,在琴江那一届中,也就琴江这么一个能力相当出挑的衣钵弟子,完全满足可以为他道英收授徒孙的要求,有些事还真是他琴江当仁不让的。不过,这其实也和琴珏一直被道英和道和带着有关。这个小孩算是某种程度上的知根知底,且这个小孩还是五行为木的纯净灵力,根骨资质也算是中上等,算是值得培养的。至于未来他自己能够走到哪种地步,这肯定有一部分责任来源于教导他的师长,也有一部分来自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