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第二十六章、秦 家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秦家的小院坐落在这个县城东部,老早以前这里叫东城。曾经的东城,或者说是曾经的整个县城因为有个私塾:东城书院而闻名,也就是现在东城中学的前身。东城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创建这所书院的秦先生就是秦远的老祖宗。解放后,改为东城中学。
秦姓算是这个县的一个大姓,家族的传统文化是:子孙当以勤勉自励,恪正心术,仁孝治家,耕读恒业,崇文重教,东城的这支秦姓氏族自来以出读书人而为傲。
随时代的变迁,东城书院的繁荣已成了历史,可是世代秉承着的读书人的那种气节风骨,可是从没有变过。
秦远的父亲,秦老师骨子里就是这样的读书人,现在管这样读书人叫做知识分子。秦家到了秦老师这一辈,也就出了他这么一个大学生,所以备受秦姓族人的尊重。秦老师大学毕业留了校,先是助教,后是讲师,主讲:古汉语文学,他的光芒全都留在了讲台上,三尺讲台那就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史,那自古而今的灿烂文明由他一人信手拈来,随意挥洒。课讲到精彩之处掌声阵阵,幽默之时笑声朗朗,往往讲课的人和听课的人都觉意犹未尽,下课却铃响了。
一下了讲台,光芒敛去,秦老师还不如个普通人。他完全融入不了现实的人际社会之中,他太耿直太理想化,不知钻营,鄙视巴结逢迎,眼里揉不得一点沙子。几乎和每届校领导都争吵过,校领导提起这个老师都头疼,工作了一辈子职称才是个讲师。
秦老师一辈子勤勉,职称虽不高,讲课的水平却有目共睹。他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在历届学生们中间威望很高,在学院里被学生们称为汉语学识最高深的老师。秦老师在退休前夕,学校破例的为秦老师奖励了一套150个平方的房子。
那套房子他们一天也没住。
现在住的这个小四合院子本来就是秦家的祖产,在东城中学旁边的的一条街上原来是由一个本家的长辈照看租给外姓人住着,就在秦老师两口子在省城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了需要租房子住的时候,这个本家的长辈劝秦老师回来,咱自家的院子,不用出租金,还远离是非之地,算是一个避世之地吧。于是,跟谁都没说,秦老师两口子这才回了老家,每日看书、练书法、在后院种点蔬菜,过着安宁平静,田园般的避世生活,秦老师有时候这般想,人生的际遇,往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现在这样,何尝不是秉承秦氏祖训,耕读习做,自己自足,这又何尝不是天意,他就是个秦氏读书人。
也罢。
唯一操心的就是自己的女儿芽芽,芽芽啊!
毕竟是唯一的女儿,所以,他知道他老伴和妻妹一直帮着芽芽,每次袁蜜来会带来女儿日常生活的消息,他装着不管不问,心里到底是放不下的。
院子里都是积雪,屋檐下垂着冰溜子,挑开门帘,屋里很温暖,这间屋子是这院子里的正房,正中间的是堂屋,也就算是客厅,很简单的家具陈设,墙上也光秃秃的没挂字画什么的。两边是木制落地套隔开的两个隔间,左边的是秦老师的书房,右边的是卧室。
秦老师进门前会按日常的规矩,先用布甩子掸去一身的尘土,洗了手脸,才会进书房,讲究的很。他看着家里的变化,没说什么,端坐在他的书桌前,看他精神还可以,她妈没再要求他去躺着。
他的书房里可算是窗明几净,书案上多了一盏绿色灯罩的小台灯,低头颔首,颇为恭谨的样子。他常用的东西都在手边,伸手就能够到,很贴心,这些都是芽芽弄得。他知道。
家里除了秦老师,每个人都在院子里忙碌着,这个小院从未曾这般热闹过。
他看到玻璃窗外芽芽她妈穿梭在院子和厨房里忙碌着洗洗涮涮。那个小陆帮着树文铲着院子里、大门口的积雪和冰溜子。远看他们呵出的气是一团白雾。过了一会儿,他看见秦远和袁蜜走大门走进来,手里提着鸡蛋牛奶和蔬菜。
袁蜜进来放下了什么东西,直嚷嚷外面冷。
女儿没进来,到在厨房里做饭去了,她躲着他,像只容易受惊吓的小兔子一样,离他不远不近。
这个孩子啊!
这场大雪使得气温一下骤降了十几度,下雪的时候还不算太冷,雪停了北风一起才是真的冷,一冷白天化的雪晚上就结成冰。而现在屋里很暖和,家人们里里外外的转悠着,闹腾着,秦老师心里有着片刻的安宁。
午饭,照例有一碗汤,今天的汤是牛棒骨熬的,奶白色,汤里几块小排骨和萝卜,一盘薄饼卷菜,放在秦老师的面前。
他们几个除了树文都在堂屋吃饭,秦老师不方便走动,由她妈照顾着在书房吃饭。
袁蜜和小陆商量着要怎么回去,这个路况,汽车就算有也别坐了。
……
“你们就坐火车吧,直接坐到兴隆镇,那站停2分钟吧。”秦远说。袁蜜一听她这话不对,马上问。
“那你呐?你不回?”
“我……”秦远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