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太子魏王赈灾失败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接过袁天罡手中的茶壶,帮袁天罡斟满茶水,狡黠的笑了笑。

    “先生方才也提及、强调了陛下征粮之事。小王虽然最近没有怎么理会封地上的事物,但又不是完全避世、不与人接触了。”

    说到这的时候,李恪一脸自傲的抬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以一种从未有过的自信语气,桀骜自恃说道。

    “并且,说来惭愧,还要感谢上天,赋予了小王一个过目不忘的本领。凡是只要看到过、听到过的事,皆会记在脑中。”

    “先生先是提及燕王卫中,大唐所占人数已经很危险,那么那些草原人,先生肯定看不上眼。接着又说,父皇向我征粮的背后,可以引进人口,这看上的明显就是大唐的百姓。”

    一开始的时候,李恪还担忧自己的思路出现错误。

    但说到最后,他越说越自信,眼神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前段时间,关中刚一发生大旱,本王就收到了大哥李承乾和四弟李泰奉旨赈灾的消息。因为距离的比较远,所以,当时本王并未过多的关注此事,但也曾留意。”

    说到这,李恪拿起茶杯,以茶代酒,敬了一下袁天罡。

    “秋收之后,一年的赋税齐聚长安,就算关中受灾赋税受到影响,可大唐其他地方并未遭受如此重大灾害,理应赋税充盈。然而陛下却在此时征粮,若不是太子与魏王赈灾失败导致局势紧张,陛下断不会行此举措。先生,小王这推断可还合理?”

    李恪目光灼灼地看着袁天罡,期待着他的回应。

    袁天罡微微颔首,眼中的赞赏更浓。

    “殿下心思缜密,分析得丝丝入扣。如今局势确实如殿下所料,因为前面有殿下赈灾这个前车之鉴。”

    “所以,陛下也就大胆的将赈灾之事交给了太子与魏王。只可惜,他们未能如陛下所愿,妥善处理灾情。”

    ......

    李恪看到袁天罡说到这里,脸上的表情非常的奇怪。

    那是一种既带着些许惋惜,又有着对未来局势的审慎考量的复杂神情。

    李恪微微皱眉,心中暗自揣测着袁天罡此刻的想法。

    “先生,为何露出这般表情?难道此事还有其他隐情不成?”

    袁天罡轻叹一口气,缓缓说道:“那倒不是,袁某只是有些感慨,像太子殿下李承乾与魏王李泰这般从小聪明伶俐,备受陛下宠爱与众人期待之人,没有想到,却因为心中的那点意气之争,在赈灾这种大是大非的事上栽了跟头。他们本应有着更好的表现,却未能把握机会,实在令人惋惜。”

    说完,袁天罡还有若有所思的瞟了一眼李恪。

    瞧见袁天罡这个眼神,李恪顿时就急了。

    不是,袁先生,你这什么意思?

    用这种眼神看着我干什么?

    他们赈灾失败跟我有什么关系?我离着他们这么远,还能影响到他们不成......

    实际上,还真是如此。

    像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两个人本来从小就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无论是学识还是谋略,在长安城中都是出类拔萃的。

    然而,正是因为李恪的存在,让他们感受到了潜在的威胁。

    李恪的才能与威望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他们的心态。

    尤其是李恪在冬季狩猎中的表现,更是让他们心中警铃大作。

    李恪在狩猎场上展现出的果敢、睿智,加上一天救驾两次,赢得了众多大臣与皇室宗亲的赞誉。

    这让一直以来自视甚高的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心生嫉妒与不安。

    他们开始在各个方面更加急于表现自己,试图压过李恪的风头。

    而在此次赈灾之事上,他们过度自信,不屑借鉴李恪赈灾的方法。

    使得他们在赈灾之事上急于表现,反而乱了方寸。

    原本足够赈灾以及大唐十万大军远征突厥的粮食,因为他们的赈灾失误。

    长安的储备粮草便以极快的速度消耗完毕。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数十万灾民还没有得到妥善的安置。

    并且,灾情依旧在蔓延。

    两边都需要巨额的粮食,这也就是为什么,明知道李恪的封地是战区。

    可李世民依旧朝李恪征粮的原因。

    “既然殿下已经有所明悟,是否已然明白,袁某所说的迁入人口计划。”

    眼看谈论的事情,有些要脱离掌控的趋势,袁天罡连忙定了定神,将话题拉了回来。

    “这倒也不难猜。”

    李恪微微扬起下巴,神色从容地说道:“先生之意,无非是想利用此次朝廷赈灾遇困之事,推动人口迁入封地。”

    “一方面,缓解受灾地区的人口压力,为灾民寻得安身之所。”

    “另一方面,也能为我的封地增添人力,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