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航拍中国VS航拍美国 第(3/5)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国内羊城有甘蔗研究所丶鹏城也有甘蔗研究院,但是这些地方新品种的研发速度跟不上。

    还有我们国家甘蔗的种质资源又非常少。

    「新品种的研发,存在十年以上的断档期。」这是某位糖协的专家给出的判断。

    除此之外,祁子文给的资料上还有关于国内糖厂的资料,但国内糖企已经完成整合,没有小的企业可以买,全是各种制糖企业集团。

    西北和东北甜菜产区的国粮屯河丶疆省兵团丶龙江南华丶博天糖业;

    桂省丶云省丶粤省和海南等甘蔗主产省区整合成桂省南华丶东糖集团丶英糖集团丶粤省恒福等企业集团。

    糖企之间竞争也异常激烈,最终反映到对于原料的争夺。

    这两年各地抢甘蔗都异常激烈,其中包括粤省的糖厂去桂省抢甘蔗,桂省的又跑去云省抢……

    为了杜绝这种不合序现象,地方政府出台相关规定,将不同甘蔗产地作了行政上的划分,禁止糖企抢原料,从而形成了一种像「片区警察」式的管理格局。

    与此同时,各糖企的原料来源格局基本板结化。

    祁子文在资料的最后还给出一句分析,「国内整合的难度很大,集团找不到切入糖业的契机。」

    「这小子,还会自己分析了。」郭阳嘀咕了几句。

    如果从现有的国内糖业格局来看,嘉禾确实找不到插手的空间。

    甚至于嘉禾最擅长的种子,也由于天禾过往没有类似的研究基础,国内也缺乏足够多的种质资源,导致祁子文等人也对此没有信心。

    但郭阳有挂啊!

    甜菜和甘蔗……

    郭阳心神沉入了种子商店,上次育种后还好还剩了几百点自然能量,而且还要时间搜集种质资源。

    培育两个有竞争力的品种足够了。

    甜菜好解决。

    有难度的是甘蔗。

    想了下,郭阳打开了邮件,开始给陈燕秋编辑信息,让其在巴西等地注意搜集甘蔗的种质资源。

    忙活了一阵,郭阳才算是空了下来,他没想到即使自己不在办公室,想的事情依然是处理工作。

    …

    第二天一早,郭阳在微光公司的办公室里见到了连夜赶来的付秋雁和导演余乐。

    余乐2000年毕业于闽省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就踏入了纪录片行业。

    近10年时间,这位闽省籍导演拍过的纪录片并不少,拿过的奖不在少数。

    但严格算起来,他手里还没有过大型航拍作品,不过国内也找不出两个有航拍经验的导演。

    此时,办公室里,余乐面对嘉禾的老板,心里难免有些紧张。

    一开始,知道是嘉禾找他拍摄航拍纪录片时,他没有过多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在影视创作中,无人机还是个新鲜的玩意,但沙海农牧在《百万森林》纪录片中却广泛运用。

    而如今,嘉禾想要拍一个更宏大的纪录片:航拍中国。

    只是听名字,他就知道这个项目了不得,而且,在来京城的途中,他就听付秋雁说嘉禾老板已经打通宣传部和央视的关系。

    这就让他更加确信,这个项目很大。

    如果拍好了,可以吃一辈子的那种。

    郭阳也在打量着余乐,留着斜刘海,一个30多岁的普通青年,看不出有什麽特殊的。

    沉吟了会儿,郭阳直接开始了提问。

    「如果以航拍中国为题,这就涉及到34个省级行政区,可说的故事包罗万象,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去讲什麽?如何去讲?」

    这个问题是郭阳昨晚深思过的。

    华夏文明太宏大了,各个省又有各自的文化历史丶人文故事,可以选择拍摄的主题很多很多,让人难以取舍。

    想拍好并没有那麽容易。

    而郭阳有后世的纪录片做参考,用这个问题进行初步面试,就能看出一个导演的水平,或者说适不适合这个项目。

    余乐也有些意外郭阳能问出这麽有深度的问题。

    航拍比之传统影像手段中的『大全』更大丶意境也更强烈,但大多时候都是进行环境交代,却难以承担叙事功能。

    讲什麽?如何讲?

    对于一部系列纪录片来说,可能每一集都是让人头疼的东西。

    但他也早有准备。

    余乐想了片刻,开口道:「我暂时有三个方面的创作核心想法,一是影像主体的改变,二是个体故事的宏观维度,三是视听元素的互补。」

    郭阳挑了挑眉,什麽乱七八糟的,「说通俗点。」

    余乐笑道:「这就需要回到航拍本身去分析,航拍的对象是大地,最显着的就是地理地貌,所以大地是影像主体之一;

    而大部分地区都有人类活动,所以人是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