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第 70 章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求神不如求己》
可能是黑脸队长的抗议有效,这一年的知青人数并没有大幅增长,两批总共来了四个人。可是,下乡活动远远还没到头,公社年年都有指标,想想都头皮发麻。从公社开完会的队长满脑袋官司,坐在办公室吧嗒吧嗒抽旱烟。
随着知青们年纪见长,嫁出去或者另立门户的人也会逐步增加,这样多少能减轻集体宿舍的压力。可队长的压力又哪里只有宿舍这一点点呢?每回知青闹出点事,他都要出面调解,真的累了。
知青们学种地总有一个过程,在能养活自己之前,都是队里在往外预支粮食。要不是他资格老,队长(村长)这个职位还是祖传的,肯定已经被老伙计们骂成狗了。本来带着全村的人吃饱饭就不容易,还增加了这么多张“干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的嘴,说多都是泪。
缝缝补补又一年。
秦宋玉完全无法体会队长的痛苦,她终于领到钱了!虽然只有少少的一块五,但这可是钱啊!她也是能挣钱的人了!只出不进的时间久了,小小的一块五也格外眉清目秀起来。随着她在生产大队生活趋于平稳,任务进度跟坐火箭似的飙升,但很明显,要想到达终点,还得继续努力。
丁顺小朋友经过一年的坚持,身体素质总算能达到走路去上学的标准。试过三天后,丁阿婆欢欢喜喜交学费。
青山大队的学校也谈不上多大规模,这种吃都吃不饱的山洼洼里,能有几个家庭让娃上学?据丁顺回来巴拉巴拉,因为教室和老师都有限,学校分两个班,一二三年级一个班,四五年级一个班,总共也就四十多个孩子。
花山大队过去上学的堪堪十个,包括半路插进去的丁顺。孩子上学一般都是结伴而行,丁顺用鸡蛋外交成功加入了花山大队的上学小分队,成功开启自己的求学之旅。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不大,作业也不多,放学之后不是满村乱窜玩打仗,就是小大人似的学着干活。
农村的活计,干的久了也就渐渐适应下来。忙月是真的苦,农时不等人,夜以继日搞抢收是常态。这种时候连小朋友都放忙假,参与到抢收工作中来,赶鸟雀、看晒场、拾稻穗、摘棉花。丁顺做的顺了,人也开朗起来。
年轻的姑娘们虽然不至于跟汉子一样耕地扛麦,但上工的时间是定好的。一天接一天的点灯熬油,壮劳力忙完抢收都要歇几天,秦宋玉也不是铁打的,自然也会累。人累了就总想吃点好的犒劳一下自己,补一补被掏空的身体。这几年她也结交了一些姑娘嫂子,她懒得走路去公社,多半是托李静或者张芸,谁出门就帮她带些零嘴。
这个年代,好像零嘴只是属于孩子的奢侈品,大人吃零嘴容易被人笑话。可谁让她还没结婚呢,依然是个可以吃零嘴的孩子!
两百多个月的孩子过完忙月,还没恢复元气,突然就收到了断联四年后宋家的来信。信件统一送到大队部,喇叭通知领取。秦宋玉听到宋雨的名字,还恍惚了一下。她没有第六感,也没有前后眼,自然不知道宋家再次把主意打到她身上。
丁顺小朋友放学后积极主动地帮她取信,成功换取一块糖。秦宋玉拆开薄薄的信纸,扫了一眼。哎呦,跪求一双没有看过的眼睛。
这是一封一个月前寄出的信。山高路远,真有什么急事,黄花菜都凉了。
不知道是双胞胎里哪位的手迹,就着宋母骂架的口吻,只要不带入自己,朗朗上口,有点上头。主要笔墨是渲染宋雨如何没良心,上不敬父母,下不友兄弟。眼见着弟弟们到了下乡的年纪,心若还有那个家,就该速速将从家里偷走的钱寄回,否则弟弟就要下乡来靠她养。
看来,宋家为了找她的茬,也是煞费苦心。
首先,下乡到哪里自己是没法选择的。哪怕是秦宋玉当年主动报名,也只能选择县这个级别,具体到哪个公社哪个大队,需要听当地安排。如今是配额制,不说选哪个县,去哪个省都是知青办说了算,哪里由人挑挑拣拣?
其次,父母是双职工,为了孩子不下乡,将工作转给孩子是基操。可正式工和学徒的收入差别很大,端看家里如何衡量。宋家父母的工作不可能单单让给两个小儿子,不然大儿子绝对要闹。二桃三士,这是要出大事啊!难怪他们突然想起旮旯里的孽女。
综上所述,宋家父母大概率是两份工作给两个儿子,再补钱给第三个。下乡是不可能下乡的,儿子都是心肝宝贝,少了哪一个宋母都睡不着觉。他们的目的就是拿弟弟下乡缠着她当威胁,本质还是要钱。
秦宋玉慢悠悠打了个哈欠,将信纸塞回信封丢到一边。你们慢慢玩吧,姑奶奶恕不奉陪。
宋家的确焦头烂额,但却不是秦宋玉推测的那种乱法。当年秦宋玉釜底抽薪,的确让宋家措手不及,求爷爷告奶奶筹措了一圈才堪堪将彩礼和票证还回去。宋大姐家也被搜刮了一遍,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因为宋雨主动下乡,宋雷顶替了宋母的工作,成功娶上媳妇儿。眼见着双胞胎要到下乡的年纪,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