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六嫁惹了你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正统初年,陕西米脂有户刘姓人家,以务农为生,老两口有一对儿女,儿子刘胜,强征入伍后被派去了辽东驻守;女儿秀月,年方15,出落得亭亭玉立,已经纳聘于邻村郑家之子。
不久后,刘胜战死在辽东,尸骨无存。噩耗传来,老两口伤心过度,一病不起,不久就先后过世了,留下秀月一个孤身弱女。侍奉双亲的疾病,已经花去了家中所有的家私,就连聘礼也用光了;如今还要承担父母的丧事,哪还有钱来支应?
郑家当初下聘时,看中的是两家门当户对,如今见秀月成了孤女,还家徒四壁,自己一方得不到嫁妆不说,还要出钱帮助安葬。郑家舍不得,萌生了悔婚的念头。但在大明朝,男家悔婚,要笞五十,女方不用退回聘礼。这一规定让郑家进退两难,不退吧,要出钱;退吧,要挨打。
正在郑家左右为难之时,家里来了一个名叫郑常的远房亲戚。郑常是在太原城做生意的,如今发达了,便想回乡重新祖坟。当他得知郑家之事时,自告奋勇地提出帮忙。
郑常来到刘家,第一眼见到秀月时,就被她的天生丽质迷住了,心里打起了主意。他对刘姓宗亲说道:此时郑家悔婚,有些不仁不义,但他们不打算追回财礼,还愿意出银十两助丧。
刘姓宗亲见对方愿意给钱,态度又诚恳,也放下了芥蒂。但就算郑家给了钱营葬,但秀月以后的生活又由谁来养活呢?
郑常心中暗喜,但假装为难地说道:“现在秀月孤苦伶仃,是天命,也是人事。这样吧,因为这是郑家作的孽,我也是郑姓人,不能逃脱责任。我家有一个女儿,年方十岁,身边正好缺个丫鬟。不如让秀月到我家照顾小女,待其成年,再为其择良偶。”
刘姓宗亲见有人愿意将秀月领走,哪有不愿意的呢?两方协商之下,郑常付给刘姓宗亲30两银子,让里长等担保,写了契约,到县衙盖了官印,秀月就正式成了郑常的婢女了。
郑常协助秀月处理了家中的丧事,等到七七之后,就带着她回到了太原。而另一边,郑家平平安安地退了婚,也是皆大欢喜。
郑常在太原是有家室的,妻子是大户小家的小姐,郑常的发家全靠妻家的支持,所以他畏惧妻子,一直不敢纳妾。此次回乡,看到秀月,忘乎所以,只图眼前秀色可餐,所以打着买婢女的名号,实际上是想将她带回,纳为自己的妾。
郑常带着秀月回到太原,不敢将她直接带回家中,先租了一个院子将她安置下来,自己才独自回到家中。因为做贼心虚,郑常见到妻子总有些不自在。而妻子以为他是劳累了,也没有太在意,反备上酒席为他接风洗尘。
郑夫人听说郑常要纳妾,火冒三丈,但抵不住郑常的苦苦哀求,终于答应他将秀月带回家。
二嫁
秀月正式成为了郑常的妾,凡是家中有宴席,郑常为了炫耀,免不了让秀月出来见见客人。
这年,太原城阳曲县李知县因朝廷发下银两,要采购一批军需物资。郑常得知消息,想揽下这笔生意,便邀请李知县到家中,摆下酒席,热情款待,席间也让秀月出来劝酒。
殊不料李知县看到秀月如同当初的郑常,完全移不开目光。李知县本人虽是读书人,但却好财、好酒、好色。如今他看上了秀月,遂起了淫占之心。
回到县衙,李知县让人打探郑常与秀月的底细,以便从中寻找破绽,逼迫郑常将秀月送给自己。
不多时,亲信们带着消息回来了,还将当时的契约一字不漏地抄了回来。李知县细细阅读,真让他找到了其中的漏洞。
郑常当时以买秀月为婢女为名,而纳她为妾。可以说是引诱略卖,如果能证实当时的秀月是良家妇女,郑常还有可能被判以绞刑。
找到漏洞,李知县开始取证了,他将刘姓宗亲和郑家家长、及参与秀月买卖的人,分别审讯,获取各自口供,均可证明秀月的确是良家妇女。特别是郑家的证词,对李知县特别有利:郑家并不知道退婚的详情,郑常的所为可以算得上是强占。毕竟秀月当时名义上是郑家的准儿媳。如果强占罪成立,秀月就要归还郑家,到时郑家出头,将秀月另嫁,李知县就可以堂堂正正地将她娶到手了。
证据确凿,李知道差人去捉拿郑常到堂听审。当官差去到郑家时,郑常得知是违律纳妾,也是可恼可笑,还以为自己给的回扣不够多,也以为自己给回扣这事算捏住了对方的把柄,量对方也不敢怎样。
但他万万没想到,一到堂上,李知县就喝令衙役将他重责二十大板,然后上了夹棍。此时郑常终于明白李知县的意图了,只好招认自己霸占人妻为妾之罪,结果被李知县拟为绞刑,打入死牢。
郑常本还想着,自己先认罪,等活下来再寻找翻案的机会。殊不料李知县蛇蝎心肠,嘱咐狱卒,让郑常瘐死。狱卒领命,用白布将郑常捆在长桌上,又将一些棉纸放在水桶里浸泡,之后贴在郑常的脸上,这样一层层地贴,很快郑常就窒息而亡了。
李知县裁定秀月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