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故宫记忆(4)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各国特别是英国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引进日本。
这其中,就包括在欧洲最为人所重视的蒙特柳斯方法。
于是,在1922年的时候,滨田耕作出版了他学术生涯之中,一本极为重要的专著《通论考古学》,其中方法论的第一部分几乎都是从蒙特柳斯《方法论》这一章的摘译。
滨田耕作后来又将蒙特柳斯的《方法论》全文译成日文,于1932年出版,书名为《考古学方法论》,所以,蒙特柳斯的《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最先到达的是日本,然后才有日本传入了中国。
“说到这里,咱们又不得不提及到近代日本在文化方面对中国的影响,可以说西方学术文化都是从日本传入咱们中国,从例如20世纪初,中国学术界的多位大师若章炳、梁启超、王国维、罗振玉等,他们对西方学术文化的吸收多是在日本通过日文的译述学到的。”
“西方现代考古学知识传入中国,最早也是通过日本,主要人物是留日学生或者与日本关系密切的学者,我未来有时间了,再写一写这部分的文章吧,到时候,可以把一些具体的人物做一个梳理,算是做考古学史的研究吧。今天就不过多赘述了。”
“别啊,小师兄,跟我们说说呗。”
“就是啊,这种说了一半又不说的感觉,可不好。”
“不上不下的,听着不过瘾,回去我们翻书找资料,也不知道应该找个啥啊。”
苏亦不想讲,大家反而更加喜欢听了。
旁边的黎新叶也说,“苏亦,你也跟我们讲一讲呗。”
相比较中文系的风花雪月,考古学史肯定是无聊的。
然而,相比较考古学其他部分,考古学史反而是有意思的,因为这是考古学的故事部分,主要是讲人。
因此,既然黎新叶她们感兴趣,苏亦也不吝啬跟大家分享。
考古类型学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通过闻宥、俞剑华、郑师许、胡肇椿、滕固等诸先生的努力,或经日本考古学家滨田耕作先生的日文译著,或经德文版翻译,将这一方法论输入中国,很快便实现了中国化并且应用至了中国考古学领域中。
蒙特柳斯的方法,滕固将其译为“体制学”,就是通过器物的形制排比,来研究器物相对年代的一种方法。
也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器物学。
这么讲,肯定有点枯燥。
甚至,以上的这些学者,很多人大家都很陌生。
原因很简单,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不是史语所的,在民国重要的几处考古遗址的发掘之中,基本很少出现他们的身影,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就会被后来者忽略掉。
然而,他们却对中国考古学的规范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金石学如何顺利向现代考古学的过渡,他们功不可没。
因为前世专攻考古学史,因此,苏亦讲述新的知识点的时候,一贯主张从人物入手。
就好比蒙特柳斯类型学,了解蒙特柳斯的生平,自然而然就会知道什么是蒙特柳斯类型学。
同样的,想要了解,想要了解它是如何传入中国,也可以从人物入手。
一开始就是滨田耕作。
就好像思维导图一样,从蒙特柳斯引出滨田耕作,这就完了吗?
并没有,滨田耕作同样也可以引出很多人。
比如张凤、程憬还有闻宥三人。
“这三人跟滨田耕作有啥关系?这个方面有点类似于棚桥源太郎跟费氏兄弟以及陈端志三人的关系,他们都是翻译者。”
“他们翻译啥了?”
“受滨田耕作《通论考古学》一书的影响,最早出现在中国跟考古学相关的书,是一位曾经留法的学者张凤主编的教科书《考古学》,这书跟以上三位学者都有份。”
因此,苏亦简单介绍三位学者的来历。
“张凤,浙江嘉善人,曾经留学法国,雅好考古,对吴越史地研究会的活动多有参与。”
“程憬,清华毕业后以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知名。”
“闻宥(1901~1985年),是著名的文物考古和民族语言学家,曾任商务印书馆的编辑,是国内古代铜鼓研究的首创者,还有字喃、彝文和羌语的研究都是由他开创的。”
“从他们的学术背景就可以判断出来,他们并非专业的考古学者,却又有相关的学术背景。”
“张凤主编的《考古学》,该书大概是从1928年开始作为几所大学考古学课程的讲义,经此数人之手陆续编纂而成。正式成书于1930年底,很薄,共计135页。”
“但体例完备,内容先进,对西方现代考古学知识有相当细致、完整的介绍,是在中国系统介绍现代西方考古类型学和地层学知识的第一本书。”
“因此,这书对当时国内的学者有着极为重要的启发作用,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