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故宫记忆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古物陈列所是由当时的内政部主办和主管的,创办古物陈列所的提议者熊希龄和主办者朱启钤都是当时北洋政府的要员,曾一度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从名称上来看,当时称之为古物陈列所而没有直接以国家博物馆命名,跟当时博物馆的概念有关,并没有那么普及。
再说,这个词汇也是翻译过来的,相比较博物馆这个此后,古物陈列所更加符合当时民众的认知。
早些年,只有古物的概念。
古物变成文物,是有来由的。
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丛刊》发刊词指出“文化之成就,本乎历史之传承,而历史之精神,端在文物之观感”。
所以在古物开始承载文明、民族文化乃至国性等近代概念时,古物也就成为了“文物”,一个极富建构色彩且具有明显文化认同特征的新名词。
因此,当时博物馆用古物来命名也没有啥问题。
当然,古物更多是强调私人收藏,文物,则更多强调公共收藏。
这些概念,都是一步步演变的。
如果说这些还有些笼统的话,那就来点硬核的东西吧。
古物陈列所的英文名称则直接译为TheNationalMuseu国立博物馆或国家博物馆)
熊希龄多次在公文中将古物陈列所称为民国博物院,而袁世凯在批文中亦这样称。溥仪的老师庄士敦也在不同的地方分别将古物陈列所称为中国艺术博物馆和国家艺术馆。
这些事实说明,当时的人们理所当然地把古物陈列所视为国家博物馆,实际上,它成立之后也一直发挥着国家博物馆的作用,比如古物陈列所曾代表中国接收外国的捐赠,通史它也是中国政府接待外宾的重要场所之一。
“既然说到古物陈列所跟历史博物馆了,就跟你们说说两馆之间,发生的争端吧。当年,两馆之间都差点要干架了,闹得可凶了。”
苏亦的话一出来,众人的兴趣就来了。
他要讲偏向学术性的东西,大家可能昏昏欲睡。
要是讲这种民国八卦,大家就感兴趣了。
“这是为啥啊?两个博物馆,之前不说关系挺好的吗?当年文物南迁,历史博物馆还委托古物陈列所代运文物呢?”
“不会真的打起来吧?”
“这两馆之间,有啥恩怨?”
苏亦笑,“说打起来,有点夸张,但两馆之间,当年可没少吵架。这一切,都要从历史博物馆从国子监旧址搬入午门以后说起。”
1918年7月,历史博物馆奉教育部52号令迁入午门后,午门正门除举行国家大典偶有开放外,一般并不对外开放。
结果1930年1月2日,古物陈列所突然开启午门正门售票营业,为招揽客源,古物陈列所甚至在午门两旁横贴标语如“一毛钱可以游览三大殿”、“快逛三大殿只卖一毛钱”等等,还派警役立于门外,叫喊游人,说“三大殿就是金銮宝殿,一毛钱逛金銮宝殿真便宜”等等。
苏亦说完,众人目瞪口呆。
“真的假的?古物陈列所好歹也是曾经的国家博物馆啊,至于这么夸张吗?”
“都当街叫卖了,太有失体统了吧?”
“紫禁城的威严到哪里去了,这哪里还有昔日中华博物院的风采啊。”
苏亦笑,“古物陈列所的阔绰,那是北洋政府时期,南京政府时期,啥样子,前面已经跟你们讲过了。经费有限,穷的要死。叫卖门票,也是无奈之举。不过这样一来,历史博物馆这边就不干了。”
主要是当街叫卖门票,于古都古迹不相符合,有碍观瞻。
此举引起了午门的使用者及管理者——历史博物馆的诧异和不满,在1月2日午门首次开放的当天,历史博物馆即派员与古物陈列所交涉。
但没啥用。
古物陈列所这边,还在叫卖。
整个过程持续了16天。
这样一来,历史博物馆就不干了。
之后,历史博物馆致函中央研究院(1929年8月,国立历史博物馆划归中央研究院,由该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代管),请其向内政部交涉解决。
同时,历史博物馆以午门洞开,防范必须周密为由,自1月4日起停止参观,关闭端门中门,将午门陈列室栏外加拦铁栅,其马道下低矮墙垣,亦均用铁丝拦起,于午门前栏起绳索,封锁午门。
“直接把午门门洞给封起来了?”
“那么夸张?”
“直接把古物陈列所的后路给堵死了?”
“为啥古物陈列所要在午门这边卖票啊?他们没有直接的大门吗?”
大家都很疑惑。
“其实也不怪历史博物馆会把午门用铁栅栏围起来,他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历史博物馆迁入午门、端门一带后,以午门城楼上为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