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要是文物不会说话怎么办?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那么苏亦有机会当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馆长吗?
肯定是没机会了。
因为再过几年,两馆分家,再次合并的时候,就改名成为国家博物馆。
他未来毕业,就算调入博物馆也只能去历博,到时候跟俞伟朝先生混,也是不错的。
不过,他真在历博,等未来两馆合并成为国博的时候,他能当馆长吗?
机会很小,这玩意就靠命。
想要在一个国家博物馆当一把手,这玩意不是学术影响力就可以胜任的。
就算是俞伟朝先生调入历博,那是受时任最高领导的点将。
未来,苏亦真的去博物馆混,能够混到一个副馆长就很有出息了,至于国博馆长,真的就靠命。
命运这种奇妙的东西,就不去揣测了。
还是回归图书馆馆舍部分。
苏亦跟大家讲述北京图书馆的历史,从广化寺讲到国子监南学旧址,再到北海官房,然后是中*海居仁堂,最后才是北海西侧文津街馆舍。
馆舍多次搬迁,乱得很。
尤其是北海庆霄楼、悦心殿、静憩轩、善安殿等处。
如果不认真梳理这部分历史,咋一看下去,乱糟糟的。
完全就是因为当时还有一个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在1926年创办的北京图书馆,这个图书馆一开始就算打算跟京师图书馆合建的,奈何,北洋政府没钱,基金会这边只好另立北京图书馆。
1928年,京师图书馆搬入居仁堂,隔年,两馆合并,依旧叫国立北平图书馆,因为,在南京已经有一个国立图书馆。
当时,馆长就是蔡元培先生,蔡先生一直担任馆长到1940年,他去世,才由副馆长袁同礼接任。
不过谁都知道,蔡先生这个馆长是兼任,跟梁启超先生把大量精力投入图书馆日常工作不一样,蔡先生是大忙人,因此,日常管理馆长都是副馆长袁同礼负责。
直到文津街馆舍建立,一直搬家就跟个北漂一组似的北京图书馆才算定下来。
原本民国时期文津街是没有名字的,因为图书馆的建立,才把这条街命名文津街。
馆舍的设计部分,苏亦略过,顺带跟大家提一嘴,文津街馆舍前面的两个华表,其中一个就是从燕园搬过去的,而且,还跟现在北大两个华表其中的一个是对。
当时,燕园有三根华表,结果,配对弄错了。
苏亦说到这里,笑道,“到时候,你们去西校门区域作文物调查的时候,可以把这个部分内容也记录上去。至于哪一根华表弄错了,就等你们去考证了。”
相比较京师图书馆,历史博物馆这边就幸运许多。
馆舍没有太多搬迁,从国子监到端门、午门一带,再到现在两馆大楼,都还算顺利。
肯定就没有京师图书馆馆舍搬迁历史曲折,故事性就偏弱很多。
苏亦也没有把讲解重点放在馆舍方面,离开中央大楼,大家朝着南面大楼走去,现在两馆虽然合并了,但是陈列部分,并没有太大的改动,中国通史陈列依旧是放在南馆部分。
这个部分,苏亦就熟悉很多。
实话实说,这是他第一次过来历史博物馆。前世,参观国博的时候,历史博物馆的痕迹已经没有了,甚至,中国通史陈列已经撤除,想要观看都没有机会。
苏亦对历博通史陈列的认知都是来自于对资料的翻阅。
然而,这一次,却是实实在在的观看真实的通史陈列,这种真实的感官冲击,对于身临其境的人来说,再美妙不过了。
这种穿越时空的体验感,可不是前世那种全息投影带来的沉浸感可以比拟的。
苏亦一脸享受,同学们却一脸懵逼。
大家忍不住问,“小师兄,那么多文物,我们应该看啥啊?”
这样的疑惑大家都有,大部分人,去了博物馆,第一个反应就是懵逼,东西太多了,根本就不知道应该看啥?
不知道看啥咋办?跟着讲解员走呗。
这个时候,讲解员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那么不想跟着讲解员走,怎么办?
那就瞎看呗。
谁也不规定,去一趟博物馆就一定看得懂里面的藏品,还要把它们的前世今生都弄得懂。
普通人,哪里有这个时间跟精力啊。
因此,大家进入博物馆,走马观花的看,也没有问题,遇到喜欢的东西,拍拍照片,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一定抱着学习的态度去观看,觉得自己难得来一次,看不懂就亏大了,那也没有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够看得懂博物馆的藏品陈列?
苏亦望着众人笑,“就瞎看,逮着看得懂的东西,猛看。看不懂文物就看文字介绍,那么多文字说明部分,你们总该看得懂吧。”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