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文物确实会说话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京师图书馆是民国初期唯一的国家博物馆,但空有名头却长久以来都没有固定的馆舍。
最开始在广化寺开馆,第一个馆长就是江翰。结果,隔年,也就是1913年2月,江翰调任,教育部任命社会教育司司长夏曾佑兼管京师图书馆。
夏曾佑是司长,又是兼管,平时忙的很,这样一来,日常管理工作就由教育部佥事、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鲁迅担当。
“妈呀,原来鲁迅先生还当过国家图书馆的代理馆长啊。”
“小师兄,之前不是说鲁迅先生是社会教育司第二科长吗?现在怎么由变成第一科了?”
同学们疑惑。
苏亦解释,“1912年1月,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随后蔡先生成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因为教育部初创,蔡先生广纳贤才,鲁迅先生就由许寿裳推荐入职,鲁迅先生在南京没待太长时间,不到三个月,教育部迁到北平,设于西单南大街学部旧址。迁北平后,鲁迅继续任教育部部员,属社会教育司第二科。后社会教育司第一科改隶内务部,原第二科改称第一科,鲁迅先生任科长,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事宜。所以,这一时间段,不管历史博物馆还是京师图书馆,都属于鲁迅先生的业务范围。”
众人恍然。
要是苏亦不解释,大家还真不知道这一出。
这也是为什么鲁迅先生离开教育部,入职北大以后,蔡先生邀请他设计北大校徽的原因之一。
因为鲁迅先生在教育部的时候,不是去写小说的,而是天天跟这些文物艺术品打交道的。
从1912-1917年,在教育部任职的这段时间,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其中也涉及到佛教思想的研究。
这样的积淀,让他在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之中,厚积薄发。
跑题了。
说回京师图书馆。
广化寺馆舍狭隘潮湿,不宜存放图书,且地址偏僻不便阅览,一年以后,就直接闭馆了。
直到1915年6月,教育部议定原国子监南学旧址为京师图书馆新址。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概念,那就是国子监南学,啥叫南学?”
大部分学生摇头。
也有了解的。
“清代国子监的分部。”
有学生回答。
苏亦点头,“是的,国子监南学,属于清代国子监的一部分。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因国子监祭酒孙家淦的奏请,将毗连国子监街南官房一所,拨给国子监,令助教等官及肄业生员等居住,称为南学。《清史稿·职官志二》说:在学肄业者为南学,在外肄业赴学考试者为北学。”
讲课就要有讲课的样子。
能够引用文献的时候,最好引用文献出处。
不然,很容易遭遇到质疑。
“而这里面提及的北学指国子监。南学设正副学官各一人,在六堂助教、学正、学录内选充,居住学中,管理本学事务。然南学肄业学生,一般仅占监生全额的五分之一。故虽有南学之设,大多数监生仍是散居各处的。”
扯了一通以后,再次回到历史博物馆。
“之前历史博物馆的馆舍就放在国子监旧址,京师图书馆则在国子监南学旧址,这俩是搁一块的。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教育部这边会提议把它俩都搬入端门、午门一带。“
“不过这俩兄弟单位,最终还是不能继续在一起。历史博物馆搬入端门、午门一带以后,没几年,抗战爆发,开始南迁。这个时间段,历史博物馆都归入中博筹建处管辖,没啥固定馆舍了。抗战胜利以后,直到两馆大楼建成之前,馆舍基本上都在端门、午门一带。”
这些年,历史博物馆名字变来变去的。
甚至,解放后第一个馆长还是北大历史专修科的系主任韩寿萱先生,实际上,早在1948年的时候,韩寿萱就已经兼任历博馆长。
后来又变成历史博物馆的副馆长。
为啥从一把手变成二把手,主要是韩先生是党外人士。
这部分没啥好说的。
倒是,他讲完历史博物馆部分,同学们对京师图书馆的历史,也好奇起来了。
苏亦就简单提及一两句,“京师图书馆的馆舍,后来也从国子监南学旧址搬走了。恩,南学旧址就是现在的方家胡同小学,这个地方,没啥痕迹了。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逛一逛。后来,馆舍又打算搬迁到北海官房,最终没搬成。”
“这又是啥地方啊?”
“就是北海公园一带,1925年北洋政府把北海改作公园。因为北海地属四城之中,地方大,官房多,因此,当时京师图书馆的主任就跟教育部打报告请求分拨跟京师图书馆当馆舍,这样一来,原来的方家胡同馆址打算改为京师图书馆第一个分馆。”
“不过北海官房最终还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