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故宫记忆(3)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前面提及的5部专注,其中,陈端志就有两本,这位先生跟费氏兄弟是一脉的,都是宣传棚桥学,因为他们基本都是翻译或者编译棚桥学。尽管受到译者删改和重新编辑的影响,这一支的博物馆学理论仍然是最整齐和最系统的。”
然而,这几位先生学术观念也是有差异的。
原因很简单,比如陈端志就是搞文史研究的,而费耕雨就是做昆虫学研究的,学科背景天差地别。
因此,在各自著作中,他们对博物馆的定义都是各有侧重。
他们的学术观点,或者说是对博物馆的定义,就不说了。
这个方面,除非写近代史博物馆学相关论文,不然,没有必要抠那么细。
苏亦之所以重点提及这事,主要是费耕雨先生,在他的著作里面,并不认为故宫博物院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因为其收藏和陈列仅有清宫旧藏的古物,而缺乏科学和工艺美术方面的藏品,所以建议改名为‘特种历史博物馆或改为历史博物馆较为适宜’。
由此可见,就算是民国时期,学者们研究同一定义的博物馆,在阐述各自观念的时候,也会出现歧义丛生的现象。
“小师兄,这是为啥?”
到了故宫,当苏亦跟大家提及这点时,同学们都满是疑惑。
故宫博物院都不能称为名副其实的博物馆,那国内还有哪所博物馆名副其实?难不成是革命历史博物馆?
苏亦解释,“在费耕雨眼中,理想的博物馆,以地方博物馆而言,务须地方的色彩浓厚,陈列品中,对于该市的历史考古学、地方的动物、植物、地质的资料,以及地方的工艺美术品的代表,应广为网罗,完备的博物馆当包括历史、科学和工艺美术三大部分,方能使人人理解人类过去的生活,引起爱乡的观念,养其国民的精神,而理解周围的自然,得关于天产资源的知识,唤起应用于产业的兴味!”
听到苏亦这一解释,众人都傻眼了。
“这也太广泛了吧?”
“不太现实吧。”
“历史考古学、动植物、地质资料,此外,还有地方工艺美术品,这个种类也太多了吧?就算现在的地方博物馆也很难做到。”
众人感慨不已。
都觉得,这种博物馆的定义已经超出大家的理解范畴了。
苏亦点了点头,“现阶段,国内的大部分博物馆都是历史博物馆,未来博物馆应该会朝着综合性方面发展的,应该可以达到这个标准。”
确实可以达到。
其他博物馆就不说了。
日后的粤博,上面提及的部分都有。
如果去过广东博物馆,就会发现里面的展厅类型覆盖面很广。
有广东自然资源展厅、广东历史文化展厅、陶瓷展厅、潮州木雕展厅。
就这三个展厅,以及把三个方面的东西都覆盖到了。
然而,这是几十年以后,粤博新馆建立才形成的局面,现在嘛,粤博同样也做不到。
因此,苏亦也没法拿粤博来举例。
只能说未来可期了。
费耕雨有自己的主张,那么陈端志的主张是什么呢?
有没有任何异同之处?
自然是有的。
他俩都对对乔治·古德(GeorgeBrownGoode)关于博物馆的经典定义表示了认同,即博物馆为保存最足以说明自然的现象,及人类的业绩等物品,利用之以为民众知识的向上,及文化事业发展之一种设施。
“大家知道乔治·布朗·古德是谁吗?”
众人摇头。
大家不认识棚桥源太郎,自然也不会认识乔治·古德。
“这是谁啊?”旁边的黎新叶小声问道。
这一次,轮到叶子同学来当捧哏,而且,还是睁着好看的眸子,一脸好奇。
这种带着求知若渴的目光,确实很让人受用。
苏亦笑着解释,“他是19世纪后期美国著名科学家、历史学者、系谱学者及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大师。1887年,古德被任命为史密森学会助理秘书,负责美国国家博物馆的馆务,为美国国家博物馆的发展和美国博物馆学的规范化制定了标准。”
一个制定一个国家一个领域一个标准的人,这样的人,在美国的地位跟棚桥源太郎没有什么区别了。
被尊称为美国博物馆之父,问题不大。
不能光说古德的地位不说古德贡献。
因此苏亦说,“古德不仅对美国国家博物馆的成长和史密森学会的博物馆化功勋卓著,而且影响了19世纪后期美国博物馆和史密森学会的发展走向,尤其是其博物馆和藏品的分类、博物馆教育与其他博物馆活动等思想与实践在美国、甚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苏亦只能简单介绍对方的情况,古德是谁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