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风起瑶京 第(3/4)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动都在深刻地影响着这个女孩的生活。在她眼中无伤大雅的玩闹,却在叶斯年的世界里掀起了波澜,成了她被视为“疯癫”的证据,导致她被扣上“癔症”的帽子。毕竟这是一个封建社会,对女孩的言行举止有着无处不在的规训和束缚。一个稍显出格的举动,就足以让她被扣上失礼、轻狂甚至癫狂的标签。叶思楠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玩笑与任性,在这个严苛的世界里,已经成为了叶斯年身上甩不掉的烙印。

    自那以后,叶思楠收敛了早年的任性,开始认真地与叶斯年交流。她尽可能弥补自己之前的荒唐,与她分享诗词与见闻,逗她开心,给她讲现代社会制度……然而,那些早年的胡闹已经成了周氏打压叶斯年的把柄。

    叶思楠放下信纸,心头涌起阵阵内疚。无论如何,这一次她一定要帮叶斯年抓住这个机会。

    自从她们开始书信往来后,叶斯年几乎一有空就会在纸上记录每日的琐事与心情,将重要的事情一一写明,避免叶思楠突然接管身体时闹出笑话。这些书信,两人阅后即焚,以免落入旁人手中。

    多年来,叶思楠通过这些信笺,对这个世界的境况已了然于心。信中叶斯年提到皇后的侍官提及已故的李夫人,这事恐怕没那么简单。

    叶斯年的生母——已故的李                                                大夫人李清荣,虽非嫡出,但自幼便沾染书香门第的熏陶,教养和姿容都无可挑剔。而周氏则是寒门庶女,自进府以来,就嫉妒李大夫人的出身与气度。

    大夫人去世多年,将军在外征战,周氏虽当家主事,但始终只是侧室。她不仅妒忌叶斯年与生俱来的从容和才情,还时常利用癔症的事打压她,唯恐自己女儿日后无法与叶斯年比肩,如同她当年面对李大夫人。

    李氏在大沅朝堂之上举足轻重,自开朝以来便植根权柄。历代皆有人入仕,文臣辈出,其中两位祖辈更曾位列三公,以治世之才闻名朝野。李氏与皇室几代联姻,家族中已有两位女子入住中宫,当今皇后正出自李氏,家族之力贯穿皇室内外,堪称稳固。朝中大臣们皆知,凡是涉及大事,李家无不参议其间。坊间甚至有“国之半壁出自李氏”之说。

    当今圣上自登基以来,始终对李氏心存忌惮。尽管李家近年行事愈发低调,但圣上仍逐步削弱其在朝堂中的权力。朝中重臣心知肚明,皇帝这是在防范功高震主、皇权旁落。

    李夫人当年嫁入叶家,正值叶家军功卓著之时。叶绍作为叶家的嫡长子,自幼随父征战,年少有为,深得朝廷器重。李夫人乃李氏旁支正室之女,在家族中地位微薄。李氏这样的世家虽声名显赫,其实内部分化严重,资源分配不均。旁支在嫡系之下步步受制,常年被忽视。彼时李夫人的父亲将她嫁给叶绍,看中的不仅是叶家当前的军功,更是押注叶绍的未来——若他日后青云直上,旁支子女也能借此抬高身份,再不用受宗族的气。

    而对叶家而言,迎娶李氏之女,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李家的名望加持,为叶家军功之外的门第增添了分量。如此婚事,既是李家对叶家实力的认可,也是一场各方利益的博弈。

    大沅自立国以来,奉行“重文轻武”,对军功的嘉奖向来有所保留,唯恐武将拥兵自重,威胁赵氏皇室的地位。若非此次北伐告捷,战果显赫,皇帝也不至于打破常规,对叶绍大加封赏,升任太尉,加封郡王。同样的,若非此次叶绍战功卓著、功成加爵,谁会想起出身旁支、嫁入叶府的李夫人?

    如今皇帝重赏叶绍,而李氏与叶家有姻亲,或许这正是李氏家族重新布局的一次良机。李夫人作为旁支长女如今已去世,但留下一女,这段旧情既可利用,又无碍于圣上的疑心。正因如此,皇后特意向叶家递来了中秋宴的请帖,意在拉拢叶家进入朝廷的权力漩涡。

    表面上,中秋宴的诗词会不过是赏月雅集,实则是皇后为太子选妃精心布下的棋局。说来也奇,当今太子年已十八,太子妃的人选年年传闻不断,却始终没有下落。更令人费解的是,虽说太子才学卓绝,深得圣上喜爱,但在男女之事上却似乎毫无兴致,府上连个宠姬都没有。文武百官对此议论纷纷,猜测不断,太子的冷淡成了众人心头的疑团。

    此事牵涉太子,那皇后与李家的布局显然已放眼于未来。眼下,圣上对李家的压制仍在持续,但只要撑过这段时日,借助太子的婚配稳固势力,李家或能再度崛起。这一场中秋宴,已不止是赏月之乐,而是权力斗争中的重要一步。

    从这个角度看,此次中秋宴非叶斯年不可。她不仅是叶家嫡女,也是皇后血脉相承的象征。周氏为叶瑾年精心谋划的如意算盘,恐怕要就此落空。

    然而,有一点让叶思楠百思不得其解。周氏这些年刻意渲染叶斯年的“癔症”之名,皇后不可能毫不知情。太子至今未婚,已令朝中众人猜疑纷纷,如今若真要为太子选妃,为何偏偏会看中一个被传得疯疯癫癫的女子?即便是为巩固李氏与叶府的关系,这个选择也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