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其乐融融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魏晋第一权臣》 

    “公既知书,难道不知‘杀人者不死,伤人者不刑,是惠暴而宽恶也’?”

    崔伦内心微恸,他何尝不想让有罪者受罚,他何尝不想报仇一舒心中委屈,可他已经失败过一次了。

    曾经的他太过天真,以为自己可以求得一个公正,可后来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今他已经一无所有,不愿再相信这个浑浊的世道了。

    崔伦捏紧了拳头,强压着心底的不甘,面上却不露出半分,道:

    “恕伦愚钝,不能理解公子之意。”

    “崔生,你是个聪明人,既然知当世困厄皆源于世家掌权,视百姓为奴仆,就当有所为才是。”

    “公子高看崔伦了,崔伦不过一介白衣,不敢有大志。”

    “大志也罢,小意也好。受了冤屈总要澄清才是,崔生之事我已然了解,解冤除怨,乃廷尉之责;替朝廷选辟贤才,乃尚书之责。公既知书,可知自己的责任?”

    桓权一句一句紧逼,字字皆落在他的心头,他也曾熟读圣人之书,怎么可能没有读书人的志向,已经死寂的心再次被唤醒,崔伦直面桓权的目光,道:

    “什么?”

    “‘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公以为,曾子所言可否?”

    崔伦内心震动,那被压抑久了的志气又涌上胸膛,眼眶微微颤动,呼吸也因为太过激动而颤动起来。

    桓权继续道:

    “孟夫子有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崔生以为读书人之志该如何?”

    “浩然之气。”

    崔伦喃喃道,内心触动,握紧拳头的手微微颤动着,一股正气直冲脑际,这些年的委屈不甘霎时都涌上心头,年少时兼济天下的理想,青年时的困厄难行,身遭罹难后世态炎凉的痛苦折磨……

    崔伦吞咽着口津,喉头干枯泛着苦涩,目眦尽裂,眼眶通红,整个人都处于一种战栗的状态中。

    他猛地起身,看向桓权,这个未及弱冠、不辨雌雄的青年,正全神贯注盯着自己,目光真挚,没有一丝鄙夷。

    这让受尽白眼的崔伦心中涌出一股暖意,从桓权的眼中,他读出了桓权的真诚与尊重。

    士为知己者死!

    崔伦没想到自己一介寒衣,还能遇到这样一位明白自己的人,他并不因出身而鄙薄自己,不因贫寒而侮辱自己。

    在如此落魄之时,还有人愿意以“读书人”来待他,崔伦落下泪来。

    拱手道:

    “伦愿勉力一试。”

    桓权起身抬手扶起崔伦,握住了崔伦的手,道:

    “我便知崔生乃心怀大义之人,崔生高义,当权拜郎君才是。”

    说着深深一揖,第一次被世家公子如此以礼相待,崔伦明显有些激动,忙扶住桓权。

    “伦不过一介布衣书生,不甘敢当。”

    “崔郎君,公今日所为,非为桓权,亦非为崔生,实乃为冤屈不能伸张无辜百姓,为天下公理,存真去伪。”

    被重新唤起生机的一颗心脏猛烈跳动着,崔伦眼含热泪看向桓权,因桓权的话而触动,因有人理解而感慨。

    “伦必不负公子所托,死而后已。”

    “你不必死,崔郎是有志之人,有志者,事竟成。崔郎必能达成所愿。”

    桓权轻笑着,解下自己腰间玉环,郑重放在崔伦掌心,道:

    “权等着崔郎好消息。”

    “这是?”

    崔伦看着手中的玉环,有些无措。

    “待此事了结,公可持此玉环来乌衣巷桓府寻我,直接报我桓权姓名就行。”

    桓权笑着离开书庐,崔伦看着桓权的背影,心中涌出一股莫名的冲动,隐忍半生,或许这就是他的机遇。

    毛舒跟在桓权身后,随桓权一同离开了,只是临了还回头看了崔伦一眼。

    桓权不爱乘舆轿,多少骑马代行步,毛舒原本也是不会骑马的,也是在桓权身边后,为方便传递消息,才学了骑马。

    “崔伦为何突然同意了?”

    毛舒不解,前番她费劲心思劝导,说尽了好话,崔伦都不为所动,反被他抢白了一顿。

    “崔伦不是普通的读书人,他能说出那番话,必然是有见识的。这样的人,单纯的以利益诱惑是不成的。

    读书人,心中难免有傲气,长期的困厄让他志气难以舒展,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是理解与支持。

    浩然之气,哪个读书人不想成为心怀天下的君子了?”

    毛舒恍然大悟点点头,笑道:

    “我明白了,要和理想主义者谈理想。”

    “有进益。”

    桓权带着一行十数人径直去了乌衣巷宜都侯府,宜都侯閽人见是桓权,当即就有三四个小厮上来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