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紫禁风云:穿越时空的改革者与杨士骧的联盟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夜幕降临,紫禁城的灯火阑珊。www.guiyunwx.org
在御书房内,刘明辉,这位穿越而来的慈禧太后,正翻阅着一份份奏折。
其中,一份来自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杨士骧的奏报引起了她的特别注意。
杨士骧,这位在晚清政坛上崭露头角的封疆大吏,以他的果敢和睿智,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广泛赞誉。
在刘明辉的心中,他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改革干将。
奏报中详细记录了杨士骧在任期间的种种举措:
财政筹划上,他精打细算,力求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
河工整顿方面,他亲临一线,与民工同吃同住,共同抗击洪水的侵袭;
而在改革推动上,他更是锐意进取,不断推出新政策、新措施,为直隶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刘明辉放下奏折,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她深知,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能有像杨士骧这样的官员实心任事,实属难能可贵。
她也明白,要想让这个国家真正强大起来,就必须重用这些有能力的官员,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于是,她决定亲自召见杨士骧,与他共商国家大计。
次日一早,杨士骧便奉命来到了紫禁城。
他身穿朝服,步履稳健地走进御书房,向刘明辉行礼问安。
刘明辉微笑着点了点头,示意他免礼平身。
然后,她开门见山地说道:“杨大人,你在直隶的政绩卓著,本宫甚是欣慰。
今日召你前来,是想听听你对当前国事的看法。”
杨士骧闻言,心中一凛。
他深知这位慈禧太后非比寻常,她的眼光和见识都远超常人。
于是,他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恭敬地回答道:
“回太后的话,臣以为当前国事艰难,非改革不足以图存。
臣在直隶任上,也一直在努力推动各项改革措施,以期能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
刘明辉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的神色。
她说道:“杨大人所言极是。
本宫也深知改革的重要性。只是这改革之路荆棘密布,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大乱。不知杨大人有何良策?”
杨士骧沉思片刻后说道:“太后明鉴。
臣以为改革需从根本入手,首先要整顿吏治、澄清吏风;
其次要加强军事建设、提升国防实力;
最后还要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只有如此,方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刘明辉听后频频点头,对杨士骧的看法表示赞同。
她说道:“杨大人所言甚合本宫心意。
只是这改革之事需从长计议、徐徐图之。
不知杨大人是否愿意与本宫携手共进、共创未来?”
杨士骧闻言心中一震,他没想到这位慈禧太后竟然如此看重自己,更没想到她竟然愿意与自己携手共进。
他连忙跪下叩首道:“臣愿为太后效犬马之劳、死而后已!”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明辉与杨士骧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
他们整顿吏治、加强军事建设、关注民生发展,一系列举措下来,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阻力与困难也接踵而至。
那些顽固的保守派势力开始蠢蠢欲动,他们勾结在一起试图阻挠改革的进程;
而国外的列强也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这块肥肉,时刻准备着趁火打劫。
面对内外的多重压力,刘明辉和杨士骧并未退缩,他们坚信只有改革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才能走向胜利。
终于,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清政府决定设立资政院作为议院的过渡形式,并承诺在适当时机召开国会。
这一决定无疑是对他们努力的肯定,也让他们看到了国会创设的希望。
虽然最终国会的创设以失败告终,但他们的改革举措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夜幕降临,紫禁城的灯火依旧璀璨夺目。
刘明辉站在窗前眺望着远方的天际,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慨。
她知道自己已经尽力而为、无愧于心;
她也知道历史的进程并非一人之力所能改变,但她依然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和自豪。
突然,她感到一阵异样的波动传来。
她回头一看,发现杨士骧正站在她的身后,神色凝重地看着她。
“太后,臣有一事相告。”杨士骧的声音有些颤抖,仿佛带着无尽的沧桑,“臣恐怕不能再陪伴太后左右了。”
刘明辉心中一惊,她急忙问道:“杨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