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紫禁风云:国会之路希望与挫折并存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夜幕如墨,星辰点点。m.chunfengwenxue.cc
紫禁城的巍峨宫墙下,一场关于国家命运的对话正在上演。
“太后,黑龙江巡抚程德全奏请创设国会,此事宜早作定夺。”
阎罗使者手持奏折,神色凝重地走进御书房。
刘明辉,这位穿越时空而来的慈禧太后,放下手中的茶杯,眉宇间闪过一丝异样的神采。
她接过奏折,细细翻阅,心中却是波澜起伏。
程德全,这位身处清末风云变幻之际的重要官员,宛如一颗璀璨星辰,在那黑暗沉闷的时代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秉持着开明豁达的政治立场,怀揣着坚定不移的改革信念,犹如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
在那个被传统封建思想束缚得严严实实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如此卓尔不群、引人注目。
他每一次的奏请,都仿佛是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向那坚不可摧的传统封建体制堡垒,毫不畏惧地发起一场惊心动魄的挑战。
他的目标明确而又高远,企图为这片承载着悠久历史但已显疲态的古老土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唤醒沉睡已久的生机与希望。
此刻,刘明辉微微抬起头来,她那双明亮如星的眼眸里燃烧着炽热的火焰,目光如炬般直射向眼前的阎罗使者。
阎罗使者见状,不禁眉头微皱,陷入了短暂的沉思之中。
须臾之后,他才缓缓张开嘴唇,一字一句地道出自己心中所想:
“太后啊,依微臣之见,程德全此次所奏之事,虽说在某些方面略显激进,但细细思量之下,倒也未尝不是一条值得探索尝试的可行道路。
若能成功创设国会,便能更为有效地对政府行为加以监督约束,从而大大提升决策制定过程中的透明度以及合理性。
如此一来,对于我们当下正处于艰难转型时期的国家而言。
或许真的会如同服下一剂对症良方,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呢!”
听完阎罗使者这番话后,刘明辉轻轻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她那张原本就端庄严肃的面庞上,此时更是增添了几分凝重深沉之色。
因为她心里很清楚,阎罗使者所说句句属实。
然而,创设国会这件事毕竟牵连甚广,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任何一个细微环节出现差错或疏漏,都极有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巨大社会动荡局面。
所以,她深知自己肩头责任重大,必须慎之又慎地处理好此事,绝不容许这难得一遇的宝贵改革机会从指尖轻易溜走。
“此事关系重大,需从长计议。”
刘明辉缓缓说道,“不过,我们可以先借此机会推动一些其他的改革措施,为国会的创设铺平道路。”
言罢,她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夜幕下的紫禁城陷入沉思。
她知道,自己肩负着的不仅仅是慈禧太后的身份,更是整个国家的未来与命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明辉以慈禧太后的身份积极推动各项改革措施。
她整顿吏治、加强军事建设、鼓励商业发展,一系列举措下来,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
而程德全的奏请也如同一颗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关于国会的讨论与呼声愈发高涨。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阻力与困难也接踵而至。
那些顽固的保守派势力开始蠢蠢欲动,他们勾结在一起,试图阻挠改革的进程。
而国外的列强也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这块肥肉,时刻准备着趁火打劫。
面对内外的多重压力,刘明辉却并未退缩。
她坚信只有改革才能救中国,只有创设国会才能让国家走向现代化。
她毅然决定全力支持程德全的奏请,推动国会的创设。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程德全在黑龙江的巡抚任上突然病逝。
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般让刘明辉措手不及。
她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盟友和支持者,国会的创设之路也变得更加崎岖。
但刘明辉并未因此放弃,她决定亲自出马为国会的创设奔走呼号。
她召集朝中的开明官员商讨对策、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推动立宪运动、甚至不惜与保守派势力展开激烈的较量。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国会的创设问题终于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
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决定设立资政院作为议院的过渡形式,并承诺在适当时机召开国会。
这一决定无疑是对刘明辉努力的肯定,也让她看到了国会创设的希望。
然而希望背后却隐藏着更大的危机,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复杂变化以及清政府内部的顽固立场,国会问题最终未能得到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