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赤壁风云:智与谋的交锋、诸葛亮舌战群儒、周瑜设计抗曹 第(4/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匆匆赶来,试图劝阻孙权这一在他们看来极其危险的决定。
孙权此时坐在堂上,心中本就因曹操的百万雄师而忐忑不安,对于抗曹与否始终犹豫不决,犹如置身于天平的两端,难以抉择。张昭等人的到来和苦劝,无疑让他内心的天平更加摇摆不定。这些文官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陈述着曹操的兵力如何强盛、军威如何浩荡,而江东与之相比是如何的势单力薄,若贸然兴兵,无异于以卵击石,只会给江东带来灭顶之灾。他们言辞恳切,神情焦虑,那股子焦急劲儿仿佛恨不得立刻将孙权从这危险的边缘拉回来。孙权被他们这么七嘴八舌地一搅和,心中的疑虑愈发浓重,更加难以决断下一步该如何行事,只觉得头疼欲裂。在这混乱与迷茫之中,他突然想到了周瑜,那个才智超群、谋略过人的得力助手,或许只有他才能在这迷雾中为自己指明方向。于是,孙权立刻命人去请周瑜前来商议对策,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周瑜这边,在得知曹操大军将至的消息后,深知事态紧急,一刻也不敢耽搁,早已星夜兼程,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柴桑。一路上,他的脑海中不断思索着应对之策,分析着敌我双方的优劣形势。鲁肃见到周瑜后,不敢有丝毫懈怠,赶忙将事情的来龙去脉简要地向他叙述了一遍,从诸葛亮的到来,到与孙权的初次会面,以及朝堂上众人的反应,事无巨细,一一详述。周瑜静静地听着,面容沉稳,眼神深邃,让人难以捉摸他心中的想法。待鲁肃讲完,周瑜沉思片刻,微微眯起双眼,心中似乎已有了主意,便让鲁肃去请诸葛亮来相见,他想亲自会一会这位声名远扬的诸葛孔明,探探他的虚实与智谋。
鲁肃刚一离开,还没等周瑜缓过神来,张昭等文官便如同潮水般鱼贯而入。他们满脸忧虑,神色焦急,一见到周瑜,便迫不及待地围了上去,苦口婆心地劝说周瑜一定要劝孙权投降曹操。他们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各种理由,从曹操的势力庞大,到江东的兵力不足,再到战争的残酷和不可预测性,言辞恳切,情真意切,仿佛已经看到了江东投降后的 “和平景象”。周瑜心中却另有打算,他深知这些文官们目光短浅,只看到了表面的强弱对比,却忽略了许多关键因素。但他并未立刻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是不动声色地听着,偶尔微微点头,让人误以为他被说动了。待张昭等人说得口干舌燥,周瑜才不紧不慢地满口答应下来,那副模样让文官们误以为周瑜真的会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劝说孙权投降,心中不禁暗自松了一口气。
然而,他们哪里知道周瑜的心思。不一会儿,黄盖等一群武将也风风火火地赶来求见周瑜。这些武将们个个身经百战,性格豪爽,对曹操的侵略行径义愤填膺。他们一进堂内,便大声叫嚷着,声称宁死也绝不向曹操投降。他们的声音如同洪钟般响亮,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仿佛只要周瑜一声令下,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冲向曹军,与之决一死战。周瑜见状,心中暗自欣慰,脸上也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站起身来,神色庄重而坚定,环顾四周,然后大声表明自己正欲与曹操决一死战的决心,那铿锵有力的话语如同激昂的战鼓,瞬间点燃了武将们心中的斗志,让他们更加坚定了抗曹的信念。
不久,鲁肃带着诸葛亮来了。周瑜见诸葛亮进来,便故意神色凝重地说道:“此战我东吴必败无疑啊!曹操的兵力太过强大,我们根本难以与之抗衡。若投降曹操,或许尚可保得江东一时之平安。明日见了主公,你我当劝他及早归降才是,切不可因一时的意气而断送了江东的前程。” 周瑜一边说着,一边留意着诸葛亮的表情,试图从他的脸上捕捉到一丝慌乱或惊讶。鲁肃在一旁闻言,顿时大惊失色,他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可置信。在他看来,周瑜一直是主张抗曹的,怎么如今突然说出这样的话来?这让他感到既意外又着急,于是忙不迭地与周瑜争辩起来。他涨红了脸,声音也因激动而变得有些颤抖,言辞恳切地陈述着抗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试图说服周瑜改变主意。而诸葛亮站在一旁,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们二人争论不休,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冷笑,那笑容中似乎带着几分嘲讽和洞察一切的智慧,仿佛在说:“你们这唱的是哪一出啊,我早已看穿了一切。” 他双手抱胸,眼神淡定而从容,静静地等待着这场闹剧的收场,因为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鲁肃见周瑜与自己争执不下,且周瑜似乎心意已决,心中愈发焦急,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下来,眼神中满是焦虑与无奈。他急切地转过头,望向诸葛亮,声音微微颤抖地问道:“诸葛先生,事到如今,您可有何良策?这关乎着江东的生死存亡,还望先生不吝赐教啊!”
诸葛亮站在一旁,神色从容淡定,仿佛这紧张的气氛丝毫影响不到他。听到鲁肃的询问,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缓缓答道:“我倒还真有一计,此计甚妙,不需我方动用一兵一卒,便可令曹操大军立刻退兵,化解这眼前的危机。”
周瑜原本正与鲁肃争得面红耳赤,听闻诸葛亮此言,心中不禁一动,好奇心顿起。他心想,这诸葛亮向来足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