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赤壁风云:智与谋的交锋、诸葛亮舌战群儒、周瑜设计抗曹 第(3/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情,说道:“依我之见,曹操势力浩大,兵多将广,且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将军若与之硬拼,恐江东之地将生灵涂炭,百姓受苦。依当下形势而论,将军不如降了他,尚可保得一方平安,家族也能得以保全,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孙权一听此言,眉头瞬间紧皱在一起,眼神中闪过一丝愠怒。他心中暗自恼怒,心想这诸葛亮莫不是在消遣自己,竟劝他投降曹操,这岂是他孙权所能容忍之事?于是,他反问道:“那么,刘豫州为何不降曹操呢?他如今不过是寄人篱下,兵微将寡,又有何资本与曹操抗衡?却还在苦苦支撑,不肯屈服。”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神色陡然变得激昂起来,高声道:“刘豫州乃汉室宗亲,血脉纯正,承继着大汉的皇统与尊严。他英才盖世,心怀兴复汉室之壮志,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秉持着正义与仁德,志在扫除奸佞,恢复汉室江山。如此英雄豪杰,怎会因一时的困境而屈居人下,委身事贼!刘豫州所坚守的,不仅仅是一份领土与势力,更是汉室的尊严与希望,其高义与风骨,令人敬仰。”

    孙权闻听诸葛亮此言,顿时勃然变色,脸上一阵白一阵红。他冷哼一声,心中的怒火燃烧得愈发旺盛,觉得诸葛亮这是在故意抬高刘备而贬低自己,同时也对诸葛亮的意图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猛地站起身来,拂袖转身,头也不回地快步退入后堂,只留下满堂惊愕的江东臣子和神色平静的诸葛亮。诸葛亮望着孙权离去的背影,心中明白自己的激将法已初步奏效,接下来就看孙权能否冷静思考,做出正确的抉择,而孙刘联盟的命运,也正悬于这一线之间。

    鲁肃在一旁将诸葛亮与孙权的对话听得真切,见孙权满脸怒容地拂袖而去,心中焦急万分,赶忙上前埋怨诸葛亮道:“先生为何出此等言语?这般公然轻视我家主公,实在是太过分了!如今曹操大军压境,我们正需齐心协力共商对策,先生此举岂不是在破坏孙刘联盟的大好局面?” 鲁肃的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满和嗔怪,他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对当前局势的担忧。

    诸葛亮却神色镇定自若,仿佛一切尽在掌控之中。他微微抬起头,面带微笑地说道:“子敬莫急,我自有破曹良策,只是方才观孙将军的表现,似被曹操的兵力所震慑,器量略显狭小,未必能听得进去我的肺腑之言。如此一来,这联盟之事怕是要横生波折啊。” 诸葛亮的话语不疾不徐,却透露出一种胸有成竹的自信,让人捉摸不透他心中究竟打着怎样的算盘。

    鲁肃听了诸葛亮的这番话,心中一动,觉得事有蹊跷。他深知诸葛亮智谋过人,绝非轻易口出狂言之辈,此番言语背后必定另有深意。想到此处,鲁肃不敢有丝毫耽搁,连忙快步赶到后堂。此时的孙权正气愤地在堂内踱步,脸色阴沉得可怕。鲁肃见状,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将诸葛亮的话原原本本地告知了孙权。

    孙权听后,心中先是一愣,随即微微一动,不禁停下了脚步。他细细回味着诸葛亮的话,心中暗自思忖:这诸葛亮难道是故意用言语来激我?想到此处,孙权的怒气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好奇与疑惑。他意识到,此事或许并非表面上那么简单,诸葛亮或许真的有什么锦囊妙计。于是,孙权忙命人将诸葛亮请入后堂,想要一探究竟。

    诸葛亮进堂后,先是恭敬地向孙权行了一礼,诚恳地说道:“方才言语冒犯之处,还望孙将军海涵。实乃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还请将军恕罪。” 孙权微微点头,示意诸葛亮起身。诸葛亮直起身来,神色变得异常诚恳,双目紧紧地盯着孙权,缓缓说道:“曹操人马虽多,看似来势汹汹,实则隐患重重。他们长途跋涉而来,一路历经艰辛,早已疲惫不堪,将士们的士气和体力都已消耗殆尽,如今不过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况且曹操的士兵大多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在这长江之上,战船颠簸,他们连站稳脚跟都成问题,更何谈作战?此乃其致命弱点,无可弥补。至于荆州百姓投靠曹操,那也不过是迫于曹操的兵威,为求一时的安稳罢了,并非真心归附于他。他们心中对曹操的残暴统治多有不满,只是敢怒不敢言。将军若能与刘豫州携手同心,紧密合作,发挥我们各自的优势,必能抓住曹操的这些弱点,给予其致命一击,从而战胜曹操,成就一番大业。如此,不仅能保得江东之地的平安,更能在这乱世之中树立威名,青史留名啊!”

    孙权听了这一番鞭辟入里的分析,脸上的阴霾渐渐散去,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他不由自主地微微点头,心中对诸葛亮的话颇为心动。原本因曹操兵力强大而产生的忧虑也减轻了许多,开始认真思考起孙刘联盟的可行性和前景。孙权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仿佛已经看到了战胜曹操的那一天,他知道,接下来与诸葛亮的谈话,将至关重要,关乎着江东的命运和未来。

    张昭等一班文官在江东素以智谋和稳健著称,他们时刻关注着局势的发展,对曹操的强大实力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忌惮。当听闻孙权竟有兴兵抗曹之意时,顿时心急如焚,仿佛看到了江东即将陷入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可怕景象。于是,他们急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