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完成茶经 第(3/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在景德镇,他们参观了精美的瓷器制作过程。舒瑶对一款青花瓷的茶杯爱不释手,说道:“此杯若用来盛茶,定能增色不少。”

    陆羽则与工匠们探讨如何在茶具上绘制与茶相关的图案,使其更具文化韵味。

    一位工匠说道:“陆先生,这茶杯与茶的关系可紧密着呢。茶杯的大小、形状都会影响茶的口感和香气。”

    陆羽点头表示认同,接着说道:“正如这小巧玲珑的茶杯,适合品饮香气清幽的茶,能更好地聚拢茶香;而宽阔的茶杯,则适合滋味浓郁的茶,能让茶汤充分舒展。”

    舒瑶在一旁插话道:“那茶杯的材质是不是也会影响茶的味道呢?”

    工匠微笑着回答:“姑娘所言极是。比如瓷质的茶杯,能保持茶的原味;而陶质的茶杯,可能会给茶增添一丝古朴的韵味。”

    陆羽若有所思地说:“如此说来,选择合适的茶杯,也是品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经过此番考察,陆羽和舒瑶对茶具的理解更上一层楼,为《茶经》中关于茶具的部分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回到湖州的青塘别业后,在舒瑶的协助之下,陆羽将前面所收集的资料仔细梳理完毕,做好了修订完善《茶经》的准备。日复一日,陆羽沉浸于书稿之中,笔耕不辍。

    某一天,陆羽突然停下笔,抬头望向舒瑶问道:“我反复思量,觉得《茶经》还不够全面,岭南、南诏的茶区咱们尚未涉足。要不暂且放下修改,前往考察一番如何?我在宫中曾见识过普洱,对其特别向往,此番不去岭南,真想去去普洱。”

    舒瑶听闻,沉思了片刻,神情慎重地说道:“此时南方战乱不断,局势混乱不堪,切不可贸然行动啊。”

    陆羽皱了皱眉,不甘心地说道:“可那普洱……”

    舒瑶打断他道:“安全为重,我们不能拿生命冒险。”

    此后,陆羽又将这个想法告知了皎然和颜真卿。

    皎然眉头微皱,劝说道:“陆羽呀,依我之见,此书已然算得上全面了。世间之事难以尽善尽美,留点遗憾,让后人去完善也是无妨的。”

    陆羽急切地说道:“但那普洱的独特之处,我若不去亲见,实在难以心安。”

    颜真卿连连摇头,劝诫道:“陆羽啊,南诏路途迢迢,当下又在闹分裂,局势极为不稳,此去实在太过危险。切不可因一时的冲动而让自己身陷险境,还是先专注于完成眼前《茶经》的修订工作为宜。”

    如此一来,陆羽虽心有不甘,但还是强压下了那股冲动,打消了前往的念头。他深知此刻完成《茶经》才是重中之重,于是沉下心来,专心投入写作之中。

    在那间清幽的书房里,陆羽日夜伏案。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他都反复斟酌,力求精准无误。夏日里,酷热难耐,蚊虫叮咬,他却浑然不觉,只是专注于笔下的文字;冬日中,寒风透过窗缝灌入,冻得他手指僵硬,但他依旧不曾停歇。

    有时,为了考证一个茶的典故,他翻遍无数古籍,寻寻觅觅,直至眼睛酸涩;有时,为了确定一种茶叶的特性描述,他亲自冲泡尝试,一次又一次,哪怕喝到肠胃不适。

    舒瑶心疼他的辛苦,常常劝他休息,可陆羽总是摆摆手,继续埋头苦干。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辛努力,陆羽终于完成了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修订和刻印。这部凝聚着陆羽无数心血的著作,一经问世,便迅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消息如春风般传遍了大街小巷,人们争相传阅,茶商们视若珍宝,文人墨客们更是赞不绝口。陆羽也因此扬名海内外,其美名一直流传至今。

    《茶经》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经典之作,唐朝大历十大才子之一的耿讳更是作诗称赞其“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也正因如此,“茶仙”、“茶圣”的尊称便伴随陆羽而来。

    然而,陆羽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茶经》虽已成书,但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永无止境。他继续走访各地,与茶友交流,不断完善和补充《茶经》的内容,为中国茶文化的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