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疆生活 第(1/4)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沪上春深》文/今稚

    2024年12月11日独家发布于晋江文学城

    /

    紧握着钥匙

    打开一扇通往春天的窗

    奔赴生命的明媚

    成为自己的主人

    与芬芳的年华重逢

    我听见她说

    亲爱的

    这一生,要闪亮地过

    ——

    写于冬山如睡时。www.heyanshu.com窗外兰新线壮丽如斯。

    /

    一九九零年,隆冬。上海小雪纷飞。

    黎蔓怀揣返城证明,推着旧拉杆箱,背着棉布面粉袋改的旅行包,牵着妹妹穿过人群,离开绿皮火车站台,迎着茫茫飞雪走向广场。

    映入眼帘的恢弘、繁忙都会,是远东明珠。是祖辈、父辈的故乡。是出发和到达的码头。

    但对她来说,这是陌生的异乡。周围的吴侬软语,她一句也听不懂。

    她出生在喀什戈壁滩边。那里黄沙漫漫,最熟悉的景物是胡杨,沙棘,骆驼、鸽群。

    妈妈是她四岁那年奶奶去世后从兵团辞职的。

    起初被老领导安排到地委做办事员,后来爸爸胃出血,她就又辞职,搬到戈壁小镇开裁缝铺。

    结果衬衫、毛线衣、布拉吉根本赚不到钱,人家自己也会。反而被邻居奶奶们追着教会了乌孜别克族绣花和手工毯赚手工费。

    整个童年时期,家里经济非常窘迫,吃的穿的几乎全部自己动手。玩具只有沙子,毽子,绳子,棍子。她对这些没有兴趣。

    夜校有个老师看她会画地形图,赠她竹笔,教她把青核桃皮加水熬成墨汁,可以记日记,可以画钢笔淡彩。

    掌握了一定技术后,她迷上画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的服饰。那些艳丽的红,多么美妙。

    每逢集市,梳好麻花辫,戴上丁香和小花帽,买个香得流油的烤包子,走街串巷去看漂亮的裙子和手工饰品就是她最开心的事。

    逛完了后就赶快拿纸笔,抓紧时间在做晚饭前把喜欢的都画好,偷偷晒干保存起来。幻想着有朝一日,妈妈会同意由她自己独立缝制一条裙子。

    除了这个,她最盼望的是爸爸回家。

    每次爸爸回来,妈妈就会非常隆重地宣布今晚煮辣酱面吃。然后,拿出珍藏的自制酱油、豆干、甜面酱,安排她跑腿买肉,哥哥削洋芋。

    她家的辣酱不放辣,又炒又炖。

    浇头焖在煤炉子上咕嘟咕嘟翻滚,熏得满屋酱香油润时,爸爸会从门外进来,掏出一颗大白兔奶糖,笑眯眯地剥开扔到锅里增加香甜滋味。

    她仗着年纪最小,爸爸来了有了底气,每次都要吵着要先尝一口。

    爸爸会不顾妈妈反对,给她和哥哥各喂一口肉,然后带着他俩围观妈妈做手擀面,美其名曰帮忙。

    吃晚饭时,全家围着一盏微茫的油灯,就着爸爸绘声绘色的“沙漠历险记”呼哧呼哧吃面,并不时发出惊呼,哇,啊,噢。

    这是他们家最欢乐的时光。爸妈通常会奢侈地对饮一杯酒。

    可惜这世上好景不长久。后来,爸爸怀抱笔记和绘制好的图纸,永远留在了沙漠里。永远没能吃上魂牵梦绕的雪菜黄鱼面。

    那阵子每天都有地质队的人来送钱和物资,妈妈没有要。妈妈把爸爸和奶奶埋在一起,开了证明,带着哥哥和她,千里迢迢移居伊犁。

    经过阿克苏时,路边驿站躺着一个小婴儿,脸色乌青,襁褓里塞着粮票和出生日期。

    可他们穷的要死,根本无力抚养。

    妈妈给喂了热水,拿旧衣服重新包了一层挡风,然后狠狠心强行拖走她和哥哥。走出老远后,突然听到比猫崽子还弱的哭声,又扭头折了回去。

    她趁妈妈没留意,回头看了一眼那个跟了一路的小萝卜头。

    就这样,家里多了个妹妹。妈妈贴身裹在怀里,一路跟牧民讨羊奶养活。

    到了伊犁,妹妹起名黎含之。

    几经周折买屋租地安顿下来后,他们倒钱袋一数,这下家里半个烤包子都买不起了。

    好在伊犁物产丰茂,水草繁茂,可挖野菜,可养牲畜,可种地,可捕鱼。村委会看妹妹孱弱不好养活,隔三差五找牧民送羊奶过来。

    为了养活他兄妹三人,妈妈忘了青年丧夫的痛苦,完全褪去了最后一丝女性的柔美,像强壮的野牛一样劳作。完全看不出曾在兵团文工团工作。

    春天农忙,食物非常随便。整整两三个月,除了大饼配草头就是草头配大饼。杀羊吃是不可能的,买也不可能。好在奶茶管够,蛋也有,偶有能捞到河鱼。

    到了五六月份三夏大忙时节,妈妈和哥哥帮人割麦子是重体力活,家里每天能吃上肉。

    她白天牵着妹妹出门挖野韭菜、荠菜,摘椒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