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五章 陛下是懂千金买马骨的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何时秋风悲画扇
李华想了想,“敢问陛下,钦天监应该怎么做?”
朱见济道:“目前钦天监做的事,主要是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其中推算节气和制定历法,一般情况下,不会有这个需求。【慕梅书屋】”
节气和历法基本上都臻于完善。
现在大明用的历法,就是阴历。
而现在大明强盛,中国文明很可能影响全世界,那就让全世界来用阴历,至于阳历什么的,若有人能搞出来,那也是好事。
大不了和后世一样,阴历和阳历一起用呗。
继续道:“所以钦天监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观察天象,而钦天监之前一直只为朝廷和皇室服务,可现在大明发展工业农业商业,尤其是农业,对气象的要求更多,为了让农业有更好的环境,钦天监应该下沉到地方,对当地的气象进行最及时的播报,这样方便农业生产应对气象的变化,从而能避免灾害,提高作物产量。”
李华若有所思,“陛下,钦天监倒是可以下沉地方,可问题是……举个例子,比如钦天监地方部门今夜观察到明日会有大雨,可消息要像传递给所有农户,也需要时间,也许没等农户知道消息,大雨就已经下了下来。”
朱见济点点头,“现在的信息传递确实有延时性。”
没办法。
工科院那边是在研究电报机,然而进度缓慢,而且就算研究出了电报机,在气象消息的传递上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还得是广播。
然而广播也不简单,和电报机的原理差不多,甚至还要更难一些,而且最大的问题是朱见济也不懂,工科院那边的研究,因为是从无到有,过河的过程中连摸石头都不行,只能靠自己去摸索。
唯一的研究依据就是朱见济的提示:通过电流的转换形成不同的信号源。
所以广播的研发,不知道猴年马月。
那就想其他办法。
朱见济问道:“关于钦天监地方部门对气象观察的最新消息如何及时的传递全境,此事明日在大朝会上,朕和百官商议,但钦天监下沉的事情,可以开始准备了。”
李华道:“请陛下示意。”
朱见济道:“我大明的疆域现在确实太庞大了,不过好在全国的官道在各大城市之间,基本形成了蛛网,有钱的地方,甚至地方官府和当地权贵、富贵出钱,加上朝廷的拨款,利用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的建筑商行,在县境内也开始修起了官道,其中以江南和沿海为最。”
江南本就有钱。
沿海嘛,是因为开海之后,也变得有钱了。
李华道:“如陛下所说,就算官道发达,可消息传递也需要时间,毕竟有的县城辖境极大,而有的地方人烟分布又比较稀疏。”
朱见济道:“这事稍后群臣群策来解决,先说钦天监下沉的事情。”
….
看李华这意思,不太乐意去做下沉的工作啊。
确实……
下沉的话,工作量之大,不可想象。
因为地方疆域太大,钦天监的下沉,注定要在每一个县城都设立机构,全国这么多县城,李华能直接累死。
但这不是你想不想的事情。
圣意如此,区区一个钦天监监正岂能违背。
李华确实不怎么想接这个差事。
太累了。
大明这些年累死的官员,不说一千也有好几百了,当然,朝廷的抚恤也很有诚意,每一个累死在衙门,甚至于工作回到家里忽然猝死的官员,抚恤金一大把不说,其子嗣还能直接进入各大大学读书,今后出来就有铁饭碗。
甚至有能力的,可以直接出仕。
朱见济难得去管李华怎么想的,继续道:“按照朕的规划,钦天监要在每一个县城设立一个钦天监分监,设职位若干,州、府城也要设立钦天监分监,负责汇总辖境内的气象观察结果,并尽可能的总结出可以套用的经验,同时,州府的钦天监和经济的钦天监,还要负责研发新的气象观察手段。”
比如温度计、风向仪、风力仪、湿度仪之类的,原理也不复杂,只要有人去潜心研究,要不了一两年就能搞出来。
李华也知道这个工作是跑不掉了,只能接受。
于是问道:“地方分监的设立,都比较简单,但是人员空缺怎么办?”
钦天监的人员,要么世袭,要么民间征召,要么官员举荐,来源相当有限,大明人口爆炸成这样,当下的钦天监人员数量也没超过一百。
下沉地方,每一个县都要有分监的话,至少得上万人。
哪来这么多懂天象的人?!
朱见济道:“人员这个简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