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五章 为君之道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何时秋风悲画扇

    于谦走出礼部尚书府,回首看了一眼大门,上了马车,直奔皇城,在车上阖目养神了片刻,忽然掀开车帘对马夫道:“先去商首辅府邸,再去一趟刑部。【晨露书屋】”

    商辂已经致仕,现在回家了。

    董方致仕还没批准,应该还在工部。

    今天大朝会这件事,影响巨大,如果不妥善处理,会伤了朝堂一众老臣的心,而能站出来当这个和事佬的,放眼大明,只有他于谦有这个资格。

    放下帘子,于谦无奈的叹了口气。

    还好。

    陛下把自己一直留在京畿,今日算是发挥余热了。

    也不知道陛下怎么想的,会让商辂——嗯,于谦忽然觉得,这事可能还真不是陛下主使,陛下的帝王心术虽然现在已经炉火纯青了,但这种剑走偏锋和臣子斗法的方式,不是陛下的风格。

    以陛下行事的风格,真不给陆瑜面子要拿捏他的话,直接就上手段了。

    哪需要通过商辂。

    这事,极有可能是商辂提出来的,而陛下欠缺思考。

    毕竟还只是才三十二岁,考虑的事情不能每一次都做到面面俱到——这样的陛下,恰好还需要一些老臣来辅佐啊。

    ……

    ……

    乾清殿,于谦走后,朱祁钰拿起笔毫练字,对坐在软榻上的儿子道:“这事办的不好,先不说陆瑜和董方该不该被这般对待,此举着实伤了朝中老臣的心。”

    而朝中的老臣,年轻一点的是景泰时期的臣子。

    更老一点的,则是仁宣二宗时期的。

    朱见济有点尴尬,“我当时也没多想,觉得商辂致仕能把陆瑜也带着一起致仕,挺好的,这样接下来我就可以放开手脚去进行土地改革了。”

    朱祁钰挥毫泼墨,一口气写了四个字:高瞻远瞩。

    然后放下笔毫,提起宣纸吹了吹墨痕,自顾自的赞道:“好字,好字!”

    然后拿起自己的章印,盖了上去。

    放到一边,对舒良道:“下午着人拿去装裱了,送到文华殿去。”

    又提起笔毫继续练字。

    一边对朱见济道:“陆瑜因为各种原因,一直坚持反对土地改革,但他真正的用意是什么,于谦看出来了,我也早就看出来了,你作为当今天子,没看出来,着实是你和臣子接触太少了,所以我现在不帮你裁决政事,就是希望你和朝臣多接触,你只有了解了朝臣,才能更好的掌控他们。”

    朱见济问道:“陆瑜到底是为什么坚持反对土地改革,以前我以为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也为了他背后的守旧读书人和地主集团,现在看来,能让陆瑜背负骂名都坚持不致仕的原因,绝对不是这些利益,毕竟这些都是身外物,陆瑜这个年纪了,不至于如此舍不得。”

    朱祁钰一边奋笔疾书,一边道:“其实道理很简单,你作为天子,今后对任何一个臣子,首先第一点,就要把他想成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忠臣,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治政,让他去施展手脚。也许你就要问了,若认为是忠臣的臣子,结果却是奸猾之辈又当如何?如果分辨不了忠奸,那始终会被蒙蔽,所以这就考验你作为天子的能力了,其实在我认为,朝堂臣子,只要没有专权,没有巨大贪腐到祸国殃民的程度,那都是治国之臣。”

    ….

    朱见济点头,“老朱你继续。”

    朱祁钰道:“其实当臣子的,在进入仕途之初,谁不想一展抱负,成为治国能臣而名垂青史,只是很多人因为能力不足,又或者是没有抵挡得了沿途的各种诱惑而泯然众矣,但能够做到陆瑜这个程度的臣子,在他这个年纪,早看透了世俗,也许陆瑜没有于少保的功绩,但他也是如于少保一样的人,这个年纪了,都是为了家国天下,国在家前。”

    “尤其我大明当下的朝堂,没有过多的勾心斗角和权力之争,其实哪一个老臣,不想如杭敏、于少保、施辛之流,在今后名垂青史呢?”

    “所以陆瑜一直坚持反对土地改革,这和他所在的位置离不开,因为他这么多年一直是礼部尚书,主持了多届科举,而且又和地方权贵、地主集团牵连较深,所以他和白圭一样,是最了解大明权贵、地主集团的人。”

    “因为了解,所以才担心,所以才反对土地改革。”

    “见济,土地兼并问题,确实是一个王朝的顽疾,大明也有对之进行改革的条件,而且为了更长远的国泰民安,土地也必须进行改革,但陆瑜担心的,恰好就是这点:一旦进行土地改革,势必会有地方权贵和地主集团反抗,一场或者几场暴乱肯定会出现的,而一旦应对不妥,当全国的权贵和地主集团都联手起来的时候,就是我大明覆亡之日啊!”

    “陆瑜不致仕,就是希望到时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