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7章 延英奏对殿上贬 第(2/4)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陛下在延英殿,武相随咱家来。”

    武怀玉看着这干巴老头,十六年前武怀玉还是个少年的时候,他就是这么副干巴样子,十六年后,却仍还是这个样子。

    “张监今年八十了吧?”

    “嗯,老不死的了。”张阿难笑呵呵的道,这位大内总管真是长寿,八十岁了,可看着好像五十多,虽看着干巴,但步伐依然稳健,双目有神。

    贞观中因大臣们反对,皇帝罢去了原先封赏给宫廷近侍们的高官厚爵,那些乐工、弓匠等受宠近侍官职都不超过五品,且俱不封爵,却唯有张阿难,县公爵位不仅没罢,反而升为郡公,本品也升为正三。

    “等张监寿诞,定要上门讨两杯酒喝。”

    闲聊几句,

    张阿难把武怀玉带到紫宸殿西的延英殿,

    这里相当于是皇帝的御书房,旁边还有含象殿,东边则是浴堂殿和温室殿。

    年后皇帝就会正式搬迁到大明宫来,

    现在则是提前来这边适应一下。

    皇帝住紫宸殿,日常会在廷英殿处理事务,他在这边的时候,大臣们可以具牓子申请来汇报事务,

    做为百官之首的政事堂宰相们想向皇帝汇报工作,也得具牓子,也就是以奏折形式申请。

    皇帝要安排宰相事务,一般也是召宰相前来。

    有些重要的事务,则召集相关大臣来廷议,

    也称为延英奏对。

    这套新的办事模式,武怀玉一点就透,这不就是皇帝在进一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一种方式嘛。

    就跟以前宰相就是三省长官,以尚书令为首,在都省议事。后来皇帝空置尚书令不授,让左右仆射成为尚书省实际长官。

    可再后来,又让尚书左右丞负责尚书省日常事务,各管三部,这是进一步削弱了尚书省长官之权。

    再后来,把都省改到门下省,称为政事堂,甚至扩大宰相范围,不是三省长官,只要皇帝觉得有必要,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御史大夫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也可以用参预政事等头衔入政堂,

    再后来,皇帝甚至连不到三品的官员,也可以授同中书门下三品,或是参预政事衔,也入政事堂为相。

    这使得皇帝对相权不断削弱,对政事堂的掌控力不断增强。

    而现在,又来延英奏对这一套,宰相想见皇帝汇报事务,也得申请,甚至还规定不许独留身奏对等。

    看的出来,

    皇帝在位十几年,现在行事有些转变,更加在意皇权稳固,在意大臣权力平稳。

    现在的这种群相制度,确实能够有效避免权臣的产生。

    哪怕是房玄龄当了十几年宰相,可房玄龄这个左仆射,连尚书书都不能完全掌控,既有右仆射分权,还有尚书左右丞负责省内日常事务,左仆射更多的是在政事堂参议政事,对尚书省的管理权反而弱了许多。

    今日延英奏对,除了政事堂的一众宰相,也还有不少大臣,武怀玉进来后看到很多熟面孔,

    连程咬金、樊兴、丘行恭都在,这三人一个是左羽林大将军,一个是右龙武大将军,还有一个是左屯卫大将军,分属南北衙。

    一般情况下,南衙十二卫四府、北衙四军的这些大将军们,虽说位高爵重,可他们平时是不会参与奏对的。

    能让他们也都来,说明这次廷议很重要。

    这是个扩大会议了。

    果然,他还看到了礼部尚书许敬宗,连兵部侍郎卢承庆、崔敦礼这两亲家也在。

    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一台、十二卫四府、四军,头头脑脑们都来了,甚至不少侍郎、少监也来了。

    武怀玉进殿,门口有人唱名。

    武怀玉有特权赞拜不名入朝不趋,

    所以官员只称呼他的官爵。

    “司徒、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贞观元从功臣、实封两千户宋国公上殿觐见!”

    殿中无数目光都望向武怀玉。

    这就是一个传奇。

    十六年前,还仅是一个刚下山的道士,元从禁军小武官之子,从三原县捉钱令史开始,

    这么卑微的出身,如今却成为无数人景仰的对象,

    参拜过后,

    李世民坐在御座上,“今日召诸位大臣来,是有些重要的事要议一议。”

    “昨日,幽州上报,幽州都督、谭国公丘和病逝任上。”

    这个消息,殿中的大臣其实基本都知道了。

    丘行则的长子庆州刺史丘英起,已经出发去幽州扶灵返乡,

    “丘行则是开国功臣,义宁元年,义兵将起,平阳昭公主招兵响应高祖,丘行则便与兄弟子侄率众数千人来会,此后随朕征战四方,屡立战功,都冀州、镇交趾,再都督幽州······”

    皇帝提起丘行则,十分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