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可畏 第(3/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流言与事实,稍加碰撞,就可燃爆丑闻,我们百口莫辩,只能宁用沉默,不理流言。人口封不住,我们拿议论没办法,有些生活细节不是不能澄清,而是没法澄清,根本就没人相信,只会白白辱没了人格,白白丢失了脸面。
偏见深重,无端蒙冤,牵强附会,故意栽赃,俗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愿别人超过自己,平平稳稳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吃吃喝混日子,是是非非毁才子。非议不止,还想他人吃官司,唯恐天下不乱,唯恐他人不遭殃,唯恐显不出他的恶毒来!
蝇营狗苟打小算盘,拼命想占有,如果不能够占有,就构陷栽赃,大肆破坏,“我得不到,谁也体想得到”。当初领导为她庆功的时候,就种下了很多祸根。领导今天奖励了谁,其他人不服,就开始搞她。所以,只要今年得大奖的,到此为止,迟早要被逼离开。
在这件事上,俗众最团结一致,就是把领导认为行的,排挤出去。大家齐心协力,证明领导认为行的人,原来也不行,不仅能力不行,人品也靠不住,还是居心叵测的大骗子,不仅态度恶劣,跟同事闹矛盾,跟上司搞冲突,工作也是一塌糊涂,把所有的事都搞得糟糕透顶。是害群之马,是粒老鼠屎,是乌鲤精,是狐狸精,是妖孽,这样的祸害,还留下干嘛?
苦肉大戏,想一想都让人恶心!法律有一条原则,叫“法不责众”,真是让人恨的牙痒痒,又无可奈何。
人言可畏啊!悲剧变成了丑史,血泪变成了罪状,还有什么更悲惨的?舆论的压力,往往超乎人的想象,它能将一个人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严重影响到人的正常生活。
对所有问询者,考证者,刺探者,不平者来说,我们的辩驳,或解释,一句都不信,依然议论不休,猜测着,怀疑着。我们沉默着,躲闪着,知道一切又隐忍一切,并不一定是大彻大悟,也不一定是大智若愚,反而是一种无力诉说的心境。
面对恶意的伤害,辩驳是愚蠢的,面对无意的伤害,解释是多余的,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没有世间的喧嚣和繁华,人心的凉薄和寒暖,又怎能衬出文学那原本苍白的朴素与落寞?
生活中的王静怡乐观开朗,比男子还豪爽,还侠义。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柔软弱小,哪怕是骄傲的,然而那骄傲也是小女人式的,更像是她们在自己脆弱梦境,与沉重现实间苦心经营的一道堤防。她们对人生的打量,既带着浓厚的虚无之感,同样也充满着惶惑不安的不可置信和怀疑。她笔下那些打工者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并不是没有问题,但需要生活历练,慢慢来改进,这就是成长的蜕变之痛。
或许那只是弱势的群体,面对巨大的不可把握的外部世界的本能反应,如同受惊的鼹鼠,只想退缩在狭小的洞穴中,守住最后一点的安稳!家庭,工作,能力,才是实际可靠的,也是符合生活和社会需求的,恐怕这也正是她们的人生态度吧!
小说创作不是超越性的,而只是对生活真实的白描,没有人生意义的完成,也没有思想境界的升华,有的只是沉重的宿命和现实的无力,然而连那宿命与无力都只是徒显着时间的白云苍狗。
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在于旁观者的在场及介入,而每个人的遭遇与往事,都只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关注度的缺乏,被漠视的角落,将人生原本的悲剧含义也消解得一干二净,余下的只有一片顾影自怜的苍凉。
王静怡的作品似乎流露着女性关怀,但那更像是一种同为女性的情感本能。她显然有要替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同胞们,充当社会代言人的野心。对自己笔下的,那些无疑处于弱势者地位的外地人,她表露出来的,与其说是同情与悲悯,不如说更像是同类命运者的同病相怜。她的姿态,并不是先觉者对后进者的居高临下,而是一种在对等,平等,诚信的基础上,开展对话和沟通,又刻意保持着某种若即若离,游荡于故事的视线之外,不动声色地冷眼旁观着一出出世俗人生的悲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