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我和谢赟的二三事》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谢燊这趟出差,直到快过年了才回来,回来以后就开始恶补集成电路的知识和研究进度。www.hanmengshu.com 

    李知新是过完年以后才回来的,都已经在任城了,没道理不回家过个年。 

    ☆ 

    每个人都专注于研究,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溜走。 

    1976年,发生了很多大事。两位伟人去世,举国悲痛。 

    很多人失声痛哭。 

    就连专家团们,心情也是很悲痛的,悲痛中又带着些许复杂。 

    潘长青说:“他们很伟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会有人被碾碎,被牺牲掉。个人的悲剧在时代的洪流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 

    郑淑华说:“咱们还算好的。受了点委屈,但其实,也还好。” 

    比他们更惨的人多的是。 

    那些曾经在白区工作的卧底,为了革命事业呕心沥血,死了都没能公布身份,后代还要背负着恶名生存。有的人坚持到了胜利,也没有避免被批判的命运。 

    他们的这点遭遇又算得了什么呢?至少他们还活着,还能平反。 

    大家都沉默良久,重新开始投入到工作中。 

    76年11月,潘长青最先接到了恢复工作的通知。在他之后,专家们陆陆续续都接到了通知。 

    其实之前已经走了一批,留下来的这批都是老大难了。 

    连他们都能平反了,这说明秩序真的要恢复了。 

    伴随着名誉恢复,接下来的就是工作恢复,大家都接到了原单位的通知,让他们回去工作。 

    回去工作是不可能的,他们都已经正式入职东省科学院了。毕竟之前他们被下放,户口和粮食关系都跟着转过来了,76年春天,东省科学院正式建成挂牌,他们这些人也都正式入职了。在这儿干的好好的,谁还愿意回去啊?这儿的科研条件也在逐渐加强,不比原来的单位差。 

    再加上,这么多年了,他们什么都想开了,什么都放下了。 

    可以回家看看,可以一家团聚,愿意过来的家人可以接过来一起生活。反正东省科学院给他们分了房子,他们现在住的地方挺好的。 

    唯一不同的,就是潘长青。 

    他虽然恢复了名誉,但是清大迟迟没有联系他,更没有说让他恢复工作的事,就好像把这个人忘了一样。 

    而时间,已经到了1977年。 

    郑淑华说:“他是得罪人了。恢复名誉是国家的安排,恢复工作是原单位的安排。原单位的领导不想再用他了。真是小家子气,老潘这么优秀的人,生生让这些宵小给耽误了。” 

    潘长青说她:“你别叨叨了,你还说你弟,你俩差不多。” 

    郑淑华表示:“我们当然差不多啊,我们可是亲姐弟!” 

    潘长青:“……” 

    过了一会,郑淑华说:“我替你不值而已。” 

    潘长青叹了口气,说道:“就这样吧。我在这里就挺好的。他就算让我恢复工作,我也不会回去的。” 

    谢赟说:“您不回去是您的事,但是,不让您回去就是他不对了!” 

    郑淑华和郑跃华都附和她。虽然他们姐弟俩都被退休了,但那颗爱打抱不平的心依旧很顽强。 

    谢赟觉得,他们东省科学院可以出一波大名了! 

    他们做的事情,之前不好大张旗鼓的宣扬,现在可以了! 

    而且,现在是个转折点,让全国人民看看国家的科研实力也是很有必要的,有助于培养民族自信。让国家更加重视自主研究。 

    之前的几年确实有很多地方需要反思,但也属实没有必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至少,对农民的重视、对妇女解放的重视,都是值得保留的。 

    上辈子,恰恰是这最值得保留的两点,后来都被废弃了。 

    谢赟把思路理清楚之后,就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说了说,之前做了那么多事,该让大家知道了。 

    潘长青等人都没有意见,“宣传的事情一向都是你负责的,这么多年,哪怕局势再怎么混乱,也没出过岔子,现在自然还是由你全权负责,我们配合你。就算出了岔子也不用担心,我们这群老家伙,承受得住。你放心大胆的干!” 

    谢赟随即联系了一些老朋友,包括冶金工业部部长、一机部部长、东省省委书记,化肥厂、汽车厂、二机厂、拖拉机厂、食品厂、机械厂等厂子的领导,还有那些早已经平反回到工作岗位上的专家学者们,大家一起,为这几年的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做个总结。 

    几天之后,很多媒体发出了报道: 

    《工业大摸底——我们到底有多强大!》 

    《身处逆境,也要努力搞科研》 

    《祖国科技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