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招工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回到六零年代,踹开剧情奔小康》
☆
出乎谢赟意料的是,对于这次比较大规模的招工,柳树屯的知青们并不是很积极,只有来自桃园公社的两位知青孙立伟和孙修伟报名了。
他们俩自从来到柳树屯大队,表现一直非常好,是两个特别踏实肯干的年轻人,种地、教学,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熟悉了以后会主动开动脑筋,想一些有利于社员进步的好点子,积极性很高。
可以说,这两位给所有的知青带了个好头,也让柳树屯的社员们从一开始就对知青有了非常好的印象,为社员和知青的友好和睦相处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俩报名参加招工考试,柳树屯全体社员大力支持。大队领导班子甚至说:“你俩还考什么呀?我们给推荐一下就行。虽然是公开招工,但是你们这种表现特别好、特别优秀的,还是可以通过推荐去工作。”
孙立伟和孙修伟都拒绝了。“我们还是自己考吧,说句托大的话,咱们柳树屯参加招工考试的,都是我们的学生,我们俩当老师的,要是考不过自己的学生,那也虽败犹荣,说明我俩考试不太行,但教学工作做得不错呀!那我们就继续在柳树屯发光发热。”
在柳树屯干了两年多,他们俩付出了很多辛劳,收获也不少。他们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跟着老人家学为人处世,跟着后来的严老师和岳老师他们学习知识和文化,这日子虽然忙碌,但是不苦。当不成工人就留在柳树屯,也挺好的。
当年他们两个初中生,毕业了找不到工作,在家闲着无所事事,迷茫彷徨,在柳树屯两年,他们俩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两年没白来!
人最怕的不是付出,不是辛苦,而是你千辛万苦却得不到认可,得不到回应,得不到夸奖。别人只会把你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还嫌弃你付出的不够多!
这个问题在柳树屯完全不存在。他们走到哪儿都有人夸。每天都精神十足,斗志满满。
说实话,他们还怪舍不得离开这里的。
但他们家就是桃园公社的,是曲水县本地人,就算是当了工人,以后也能常回来看看,继续给大家帮忙。
除了他俩,别的知青都没报名。
岳铮不必说,人家志不在此,是一心想要搞研究的。
来自津市的两位知青也没报名。
这一点倒也不奇怪。
谢赟跟她们闲聊的时候了解过,这两位都是主动报名下乡支农的。
有的人确实不爱下乡,担心农村生活太苦,愿意留在城里享清闲。但也确实有一批热血青年,是发自内心的响应国家号召,愿意到农村去帮助农民提高生活水平,帮助农村发展。
知青刘芳和陈潇就是主动下乡的人。
她们是有内驱力的。
事实上,她们俩的家庭条件都很不错,在城里找到工作不算太难。
到了柳树屯之后,她们白天在托儿所上班,带孩子玩,教他们知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顺便自己也种种地,粮食蔬菜都有,晚上去夜校帮忙。
后来,在王庆丽的带动下,她们在托儿所的超大院子里搞起了“小型动物园”,养鸡养鹅养兔子绵羊猪,小朋友们积极主动帮忙投喂。
她们带着孩子们观察动物成长,写日记、画画、唱歌、数数,每天要把动物数量数一遍。
大家的主要工作是拔草,这些小动物对草的需求量特别大,小朋友们都很忙。
托儿所不但能自给自足,甚至都开始盈利了!
她们幼教当得好好的,并不着急换工作。
而且,她们的家在津市,虽然来的时候做好了扎根农村一辈子的打算,但是,内心深处,应该还是渴盼回到家乡的。曲水县在她们的潜意识里,应该是个临时落脚点。
闲聊的时候,她们还跟谢赟说:“我们是来支农的,帮着农民建设农村,我们要是去了工厂,那不就是换个地方当工人,还怎么支援农村呢?我们可以在大队当赤脚医生,当赤脚兽医,在大队当老师,那都是对大队发展有帮助的,去城里当 工人就算了吧。等到农村不需要我们的时候再说。”
自己这么想,对于孙立伟和孙修伟报名,她们也表达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就好像她们主动下乡,也能理解那些不愿意下乡的人。“人各有志。我们要是觉得别人思想觉悟低,那别人肯定还觉得我们傻呢!这种互相看不上完全没有必要,互相尊重就好了。国家那么大,人那么多,人和人的想法肯定千差万别。”
☆
这场招工规模盛大。
包括孙立伟和孙修伟在内,柳树屯一共出了11个工人,是曲水县所有大队里面人数最多的大队。其他大队有的一两个,有的两三个,甚至还有的一个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