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交友的困惑(4k,加更)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大概过了一个月,也就是在五月己卯,刘羡收到了小阮公的回信。

    弟子来信,小阮公在信中显得很高兴。

    他先是安抚了一番刘羡说,人生无所事事的阶段总是很多,就连你的曾祖刘备,也曾经感慨过髀肉复生,更别说高祖皇帝,一直到了四十多岁,还是秦朝的一个亭长。

    这种阶段叫做蛰伏和积累,只要心中时刻牢记着志向,总会有发光发热的一天。

    而后他话锋一转,开始谈及自己在始平当太守的生活。

    即使当上太守,小阮公也一如既往,会抽出不少时间游山玩水,大览治下风光:

    秦岭群山逶迤,一路壁立千仞,青松奇岩立雪,气势磅礴如鸿;

    渭水汤汤茫茫,夹岸蒹葭苍苍,秋时候鸟纷飞,恰似大雪飞卷;

    他还去过五丈原,当地留有古战场遗迹,登上过太白山,白云环绕山腰,俯视不见山底。

    而这诸多景色中,最让小阮公印象深刻的,还是茂陵。

    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寝,据说当年曾在这里看到过麒麟。但小阮公去的时候,这里不过是一座被荒草所覆盖的山丘罢了。在茂陵边陪葬的还有霍去病墓、卫青墓、李夫人墓等墓冢,一个王朝的辉煌记忆,泰半都在此处了。

    小阮公亲手抚摸过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的石刻,在信中感叹道:“兴亡秋草没,尤有麒麟纹。”

    然后,他才回答了刘羡的三个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小阮公说,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也是如此。

    外人怎么说怎么做,是我们不能干预的,我们能决定的,只有自己做怎样的人。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和光同尘,但你的身份,已经可以让你坚守原则,在原则之上,应付一番也无伤大雅,在原则之下,便可严词拒绝。

    只要能做到表里如一,虽然不能得到他人亲近,但也不会被他人忌恨。

    对于第二个问题,小阮公斟酌说,这确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即使是孟子也说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按理来说,如果自己穷困,救不了他人性命,本也没什么可羞耻的,但就怕时日渐长后,人渐渐麻木,把这种事情当做理所应当。

    人只有时时审视自己,警惕这种现状,牢记这些惨事,以后才有改变的一日。

    而说到最后一个问题,小阮公就放松了下来,他对刘羡感慨说,人生中知己难得,但朋友易得,只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自然就会有朋友为你吸引,所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当年他们竹林七贤之所以能够相遇,老阮公那动人心魄又出乎意料的啸声,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信的最后,小阮公祝福刘羡新婚,并且提醒他说:遇到困难的时候,解决不了也不要气馁,要学会放开和绕路,把拦路石变成垫脚石。而如果急于一时,反而会碰得头破血流。

    静待时机,借力飞跃,这便是跃龙之道。

    刘羡读罢,很是感动,眼前又浮现小阮公闲淡又洒脱的卧姿了,如果自己能做到像他那样看淡世事,或许现在的很多烦恼都不复存在了吧。

    他把小阮公的建议总结下来,其实就是三个词:守中持正、立命不屈、发声求友。

    前两条不过是人生准则,如何去做,可以以后在为人处世中慢慢领悟,但所谓的发声求友,就比较实际了。

    该到哪里发声呢?该如何发声呢?刘羡想了一会儿,就和妻子阿萝商量这件事。

    阿萝读过小阮公的信后,也很赞同小阮公的话,她和刘羡说:“夫君跟随小阮公多年,不是应该认识很多名士吗?现在名士们就是根据清谈来交友的,你根据小阮公的关系,去参加几个清谈会,不就成了吗?”

    刘羡摇首道:“清谈到底是清谈,就算谈出花来,也是误人误己,若不是迫不得已,我实在不想参加。”

    “好好好,就你是真清高,大家都是假清高。”

    阿萝有些没好气,又说:“那找我阿父的关系吧,他认识许多文坛名士,讲讲经学,总是有益无害吧。”

    刘羡犹豫了片刻,还是摇首说:“这个不是不行,但还是过段时间吧,我现在连乡品都没有,直接找岳丈的关系,会被人背后戳骨头的。”

    阿萝想想觉得也是,就说:“那要不就去太学参会呗,本朝虽然比不得汉朝,但太学里还是有很多英才的。”

    刘羡苦笑道:“如果国子学不在太学,我早就天天去了。”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阿萝也被说得来脾气了,干脆叉着腰说:“照我看,那你就干脆效仿老阮公,到西市、马市、金市……反正找个人多的地方,然后仰天长啸,一吐你胸中英雄之气,说不得就能吸引天下英雄,来纷纷为你所用呢!”

    说罢,也不管丈夫同意不同意,就把一脸愕然的刘羡推出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