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永眠森林2(7)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你真有意思。”

    “叶无歆,你确实很厉害,但我们终究不同。你听过棉花糖实验吗?妈妈以前总会用那个实验教育我,而对楚乐和小悟则是尽量满足。”

    她没有反应,我自顾自解释起来。

    “实验是这样,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挑选了一些年仅四岁的孩子参与实验。他每次让一个孩子单独呆在一个小房间里,房间里的桌子上放置着一个托盘,里面有一个非常诱人的棉花糖。大人会告诉孩子,自己要离开一会儿,如果他想在这个期间吃掉桌子上的棉花糖,只需要按一下桌子上的铃铛,但如果他能忍住暂时不吃,十五分钟以后,他会再获得一颗棉花糖。”

    叶无歆一直没有出声,安安静静地听我讲述。

    “有些孩子等大人一离开就把棉花糖吃了;有些孩子坚持了三分钟左右,还是选择放弃;有些孩子用各种方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试图抵挡诱惑;有些孩子连铃都没按就吃掉了棉花糖;而有些孩子比较能忍,等待了十五分钟,获得了两颗棉花糖。

    “数十年之后,那位心理学家调查了当年参加实验的孩子,发现在实验中能抵御诱惑的孩子自控力、心理调节能力什么的都比较强,并且更值得他人信赖。就连他们在SAT的考试成绩也普遍比同龄人更高,职业发展更为成功。

    “妈妈不知道说了多少次这个实验,就为了教会我‘延时满足’,不要嫉妒哥哥弟弟的优越生活,并同时学会主动让出我的一切给他们,因为总有一天,我也会在其他地方获得这些不重要的物质——这就是我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是不是和你的生活很不一样?”

    叶无歆像是听到什么有意思的话,有些不认同的笑出声来:“哈哈,你是被这个不靠谱的实验骗了这么多年,还是被自己骗了这么多年?”

    “不管你怎么笑我,这个实验都很有名,不是吗?”

    “可是它早就被推翻了。”

    “什么?”                                                /p>

    “你当真不知道那些孩子是从哪里找来的吗?”

    “这和实验的结果有关系吗?”

    “米歇尔当年选择参与实验的孩子只有不到90名,而且这些孩子全都来自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幼儿园,他们的父母基本上都是斯坦福大学的教职员。这些社会精英,高级知识分子的孩子能差到哪里去呢?

    “2013年,有人重新做了一次实验。那次实验中,他们对一半的孩子违背了承诺,那一半的孩子虽然等待了15分钟,却没有拿到第二颗棉花糖。经孩子们的判断,参与大人已经不可信了,于是他们开始转变态度,等待的时间还不足另一半孩子的四分之一。你瞧,只是因为大人的欺骗,米歇尔眼中优秀的好孩子马上就变成了坏孩子。

    “后来又有三位研究者选取900名孩子又一次做了实验。这次他们充分考虑了孩子父母的背景,无论什么阶层的人都有,尽可能做到多元化。结果显示,孩子的未来和能否抵住棉花糖的诱惑没有半点关系。

    “富人的孩子更愿意等待,是因为他们有更多资源可以用来满足孩子的需求,对孩子更讲诚信,拥有更平等的价值观。这让孩子对未来有更稳定的预期,并对外部环境更加有控制感。而穷人的孩子之所以这么急不可耐,只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等待的风险要远远大于收益。”

    听完叶无歆的解释,我突然觉得这个世界真是浮夸,被大肆宣扬的答案竟然与真相背道而驰。这就像一个贫穷的孩子获得了一根雪糕,孩子的妈妈告诉他,某位专家说了,雪糕放在太阳底下晒一晒才更好吃。孩子因为听话就照做了。可当他再次见到这根雪糕时,它已经消失不见了,唯独剩下不那根能食用的木头签子。孩子相信妈妈不是有意害他,但是这根来之不易的雪糕,终究还是化了。

    “为什么错误的结果被传的沸沸扬扬,而相对正确的那个结果却销声匿迹了呢?”

    “因为真实的例子可以增加说服力,而且对于很多人来说,适当的隐瞒并不等于欺骗。”

    “要是能早点知道就好了。”我小声呢喃。

    话是这么说,可是知道又能如何呢?他们的想法不会变的。就算没有棉花糖实验,也还会有棒棒糖实验,爸妈愿意找这套说辞来说服我,已经算是很用心了。

    不知道叶无歆从我的表情上读出了什么,她说:“我有一个朋友,他是非常优秀的心理学顾问,有机会可以带你去见见他。不过就算是再厉害的心理学家,也没有办法在只接触孩子的情况下,解决一个家庭的问题。”

    叶无歆说完就迅速转移了话题。不知道她从哪里拿出了一张圆纸片,上面印着一个不太高兴的卡通小丑。“你不开心的样子和他一样。”说着,她把纸片翻到了背面,这一面的小丑做着标准的咧嘴笑表情,光是看起来就很开心。

    “还是笑起来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