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第八回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是现代陕北地区的人们那样,从后往前打结,称为缲(qiao一声)头。
又或是用头巾把头发整个包住,称为幞(fu二声)头。
除此之外,为了遮阳,还有人会在外面戴上藤编的斗笠之类。
于欢偷偷观察了建筑队的人许久,大致明白要如何绑幞头。
她在空间找了块黑色的棉布,裁剪成合适大小,自己尝试了许多次,如今已经能熟练的扎上了。
绑好幞头,便是衣服。
上衣选了一件颇有古风的鸭青色短袖开衫,里面用白色背心打底。
裤子是一条普通的白色阔腿裤。
裤脚被于欢用皮筋缝起,做成束脚裤的摸样,和古人的下裳颇有几分相似。
她还学着本地人弄了条宽布带,充做腰带摸样,系在腰间。
说起服装,本地人的穿着完全颠覆了于欢对电视里看到的那些古人的认知。
原来,古人的穿着并不如何古板内敛,更不会在夏天穿好几层厚厚的衣物,连手脚都舍不得露出来。
反倒是颇为狂放。
起码,乡间的庶民是这样的。
为了凉快,村人们不论男女,大多穿着短打。
短袖、无袖,深V随处可见。
小童更是大多穿着抱腹,露着后背,下身随便用块布料一围,光着屁股满地跑。许多连裤子都没有。
尤其是汉子们,好多人直接敞开上衣,露出晒得黝黑发亮的胸膛。
有几个身材壮硕的汉子,行走间还能看到胸前的肌肉。
许是之前饿的久了,体脂率太低,这些人大多都是薄肌——还挺好看。
于欢偶尔也能看到几个胸肌发达的汉子,低头看看自己只有微微起伏的胸膛,再次默默接受了大家竟认不出自己是个女子的事实。
衣服穿好,便是鞋子。
本地人大多穿着草履,亦有不少人穿着布鞋,多为平头。 布鞋于欢有,还不止一双。
因为于欢姥姥喜欢这东西,于欢在外头看到好看的便会买上两双。
祖孙俩有不少“亲子款”。
从鲜亮的大花到素色的鞋面,样式应有尽有。
于欢在自己的鞋子中选了双净面的黑色布鞋穿上。
至于鞋子是尖头的,与本地形制稍有不同,也没办法计较了。
…………
接下来的两个月,于欢跟着建筑队把全村的房子都盖了起来。
另一边,村正带着女人们镇日在地头烧荒除草,干的也是热火朝天。
因是荒地,朝廷分给农人还算大方。
成年男子10亩,女子5亩。
别小看这几亩地,古人聚群而居,一个家族人口不少。
一户人家所有成人的土地加起来,数量还是很可观的。
不少人家还没有能力一口气开垦出来呢。
按照恒朝律法,荒地开垦,头三年是不收税的。
但谁都知道,这里面可操作的空间很大。
尤其这时节北方干旱,地方上吏治颇乱。
亏的他们运气好,临安城的县令是个清官,无意为难他们这些农人。
临安县的县令姓李,说来也是个传奇人物。
李县令本是洪历十五年的一榜进士。
十六岁时,一首鸿雀辞惊艳整个京城。
十七岁殿前御试,被圣上钦点为探花。
小李探花当年也是个唇红齿白、面容清俊的少年郎。
殿试过后,打马游街,红了多少女子的脸,一路上荷包、鲜花接了满身。
端的是少年意气,风光无两。
大抵少年得意,总要受些磋磨,才显得老天公允。
小李探花成了翰林院编修,镇日忙着钻研学问,只想着有朝一日施展所学、报效家国。
不成想,因他脾气太直,得罪了“大人物”,转年便被打发离京,做了一小小县令。
虽都是七品,但谁都知道翰林院乃“天子私人”,怎是一偏远地区的县令可比?
被人灰溜溜的赶出京城,新鲜出炉的李县令颇有些心灰意冷。
但看到彼时还有些破败的临安城,他又支棱起来,一心铺在地方吏治上。
县令在京中算不得什么,在本地却是响当当的一方父母,实权在握。
临安城在小李县令的大力改革下,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繁华。
按照李县令的功绩,他早就可以升官。
可恨当年那位大人着实记仇,表面上夸他吏治卓有成效,一面又假惺惺的说此地发展正好离不得他,硬生生将李县令按在了本地,丝毫不得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