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11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从旁观到投入

    讲邻居八卦的老师兴致勃勃:

    “还别说,他嚎得真怪可怜的。www.yixianwx.com”

    “有一次我没忍住问他家长,‘现在幼儿园这么丛林法则吗,玩玩具必须靠抢?’”

    “他家长相当头疼,回答说‘哪儿啊,虽然是有小孩子之间抢来抢去的情况,但老师会协调,不会让哪个人或哪个班把某个受欢迎的玩具给霸占了’。”

    “经过那家长的仔细解说我才知道,对于最受欢迎的几种玩具,他们幼儿园老师会给小孩们排玩玩具轮班表。”

    “倒不是不愿意增加同种玩具的数量,而是增加了经常也没用。”

    “因为有些时候孩子们想玩的是‘这一个玩具’,换成同种类的另一个来,他们不买账。”

    “比如那个鼎摇摇车,那帮孩子认的就只有被齐俐举起过的那个‘鼎’。”

    “换成其他摇摇车都是凑合、将就、退而求其次、找替身——这是那邻居小孩的原话——只有坐到鼎上他们才能真正心满意足。”

    “总之,根据老师排出的表,那帮小孩就每人每天五分钟十分钟地轮着玩,直至小孩子们对这种玩具失去兴趣。”

    “幼儿园老师算是尽可能维持了公平,但在一大群孩子都极其热衷那玩具的一小段时间内,所有孩子都觉得自己没玩够、很委屈。”

    其他老师:

    “小孩子是容易这样。”

    “本来受欢迎程度一般甚至不受欢迎的玩具,一旦有小孩争抢过一次,附近的其他小孩就可能会接连进行争抢,让那玩具变成大热品。”

    “小孩子有时候是真的喜欢跟风。”

    “一种东西很多人玩、抢着玩,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也喜欢玩、一定要玩。”

    “而且在他们产生了兴趣后,如果大人限制他们玩,他们还会更加想玩。”

    “不是想跟大人对着干或者叛逆什么的,而就是发自内心地、极为真心地非常想玩。”

    “比起幼儿园孩子来,小学生在这方面更突出。”

    “有时候简直想不通某些东西为什么能在那帮学生中流行起来。”

    李老师津津有味地听了好一会儿八卦,等到话题歪到管理学生有多难这类日常叹气上了,才说:

    “你们对齐俐幼儿园的事知道得意外清楚啊。”

    “虽然有些老师之前可能没把鼎摇摇车和齐俐这个名字联系到一起,但提一下后立刻就能想到。”

    “好像就只有我是真正的第一次听说?”

    旁边教齐俐班级数学的王老师微微抬手:“我也是第一次听说。”

    其他老师:

    “李老师刚调来还不到一年,不知道这事很正常。”

    “但小王你可是本地人,还是在本市念的大学,不知道就说不通了。”

    “举鼎这事发生时,小王应该还没大学毕业。”

    “你们大学生不传这类八卦吗?”

    王老师有点后悔自己参与了话题,但又有点好奇:

    “我之前真没听说过。”

    “当时这事传得很广吗?”

    其他老师:

    “硬要说的话,也不算很广。”

    “因为这里面存在幼儿园的一些管理疏漏,园方就想把这事压下去。”

    “齐俐的家长则是不太希望齐俐受到外界的过多打扰,也希望能低调处理。”

    “其他家长那边,因为孩子们没受伤,还学会了成语、并跟其他小朋友加深了友情,所以也愿意配合低调。”

    “最终这事就只在相关群体里口耳相传。”

    “只是这个‘相关群体’有点大。”

    “幼儿园的全体员工、所有孩子及孩子家长,以及他们的亲朋好友。”

    “齐俐当时举鼎……举摇摇车的场面没被拍下来,所以传播时没那么震撼。”

    “口耳相传时更偏向于说笑的语气。”

    “相比起来,家长们提到连自己名字都会写错的孩子正确地写出了‘鼎’字时,还要更惊讶一些。”

    “最重要的是,‘举鼎’的直接见证人只有一群说话颠三倒四的小孩子,一个成年人都没有。”

    “光听小孩子们的口头描述,一开始时很多大人还以为小孩子在讲什么听来的奇幻故事,或者动画片剧情。”

    李老师抓住了重点:

    “没拍下来、一开始只有小孩子直接见证了?”

    知情的老师:

    “对啊,所以说那幼儿园有管理疏漏嘛。”

    “玩耍区监控当时已经坏了好几天了,一直没修好,孩子们玩耍时还没老师在一旁盯着。”

    李老师:

    “亏得没出事。”

    知情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