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 三省六部制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借着称王建国的机会,张武又对国家机构进行了一些调整,摒弃了以前的三公九卿制,在中央正式施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从西汉时期就开始发展,至隋朝时期正式确立,随后成为封建时期各个王朝的主要行政体制,对于分散丞相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工作效率有很积极的作用。
三省之中,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书,算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如果发现不符合皇帝的意思或者政令不可行,则有权驳回;尚书省只负责执行政令,无其他权利。这样三省之间互相分工合作又互相监督牵制,将原来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期,当时叫做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在东汉末年已经有了雏形。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其实就是六部的前身。
因此张武推出这个三省六部制后,很快就被文武百官熟悉和接受,因为很多机构以前就有,现在只不过是换了个称呼。
随后,张武任命了各省各部的长官。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由黄射担任,下设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分别由原楚候府的属官和能力出众的文官担任。
门下省的长官称侍中,由马良担任,下设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也由原楚候府的属官和能力出众的文官担任。马良身为正宗的外戚,前几年被张武一直压着没有升官,但这两年的升官速度可谓飞快,也许张武觉得自己年龄越来越大了,想做一些未雨绸缪的事情。
马良虽然兄弟多,但大都身体不好,马家老大已经病故,老二也已经辞官在家养病,只有老三和老四在张武身边做事,然后就是马谡这个最小的在甘宁麾下锻炼。
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由诸葛亮担任,下设左右仆射等官职。张昭的长子张承任尚书左仆射;蒋琬任尚书右仆射。
赵戬任吏部尚书,刘巴任户部尚书,许靖任礼部尚书,蒯越任兵部尚书,阚泽任刑部尚书,华佗任工部尚书。
三省的长官和御史台的长官、五军都督府大都督、三大军师(目前只有俩)共同组成内阁,辅佐张武处理国家大事。
张武又下令,所有未封侯的校尉以上的军官,全部授予“上士”勋爵;都尉、军候授予“中士”勋爵;屯长、队率授予“下士”勋爵。
张武称王之后,便要开始加快统一天下的步伐。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年龄也不小了,算起来他穿越到这个世界已经十六年了,十六年了还没有一统天下,说出去有些丢穿越党的脸。
另一方面是自从夺取汉中之后,虽然司马懿在武都想方设法阻止楚军得到战马,但毕竟他无法完全隔绝凉州与汉中的联系,尤其是张武麾下还有马超这个以前的凉州霸主。
经过几年的辛苦努力,楚军的骑兵已经小有规模,虽然无法在关中平原那种广阔的平原上与曹军骑兵对阵,但在武都这小平原上配合步兵已经不怕曹军了。
最后嘛,曹丕已经篡汉,替张武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所以现在曹丕已经没啥用了。
于是,张武称王后,便决定发动一场战役,先将武都拿下,然后兵指凉州。
和往常一样,楚军在发动武都之战前,还是先从其他战线发起佯攻,来牵制曹军的兵力。
公元215年夏,驻守柴桑的楚军水军大将文聘汇合了江陵、江夏和柴桑的两万守军,突然增兵建业,与丁奉部汇合,做出一副渡江攻打广陵的姿态。
与此同时,驻守淮南的甘宁也率两万水军和两万步兵登上战船陈兵于洪泽湖至白马湖一带,前锋部队登岸向东北行进,兵锋直指淮安。
淮安是广陵与下邳之间的交通要道,如果淮安落入楚军手中,那么广陵的曹军就被断了后路,一旦楚军趁机大举进攻广陵,则曹军的援军也无法去救援。
楚军的海军也趁机北上来到东海县附近的海州湾,徐州郡治下邳的曹军不敢轻举妄动。
于是淮安的曹军一边加固城防,一边向青州刺史孙观和驻守在豫州的曹仁求援。
曹仁早就探知甘宁的动向,同时他还得知张武已经派张飞、魏延、刘磐等大将率兵三万自襄阳顺水而下,要去支援甘宁,其中就有天下第一精锐步兵武卫营。
莫非张武想攻取徐州?
在曹仁等人看来,楚军攻取徐州的难度要比攻打其他地方简单一些,因为徐州的下邳郡和广陵郡遍布河流湖泊,非常利于楚军的水军作战。
在历史上,连孙权那样的战五渣都有把握打下广陵,但被吕蒙给劝阻了。因为广陵、下邳、合肥这些地方处于南北方交界处,气候复杂多变,雨季来临的时候,江东军的水军就能发挥出威力,在与曹军作战的时候有很大几率取胜。
但当雨季过去,旱季来临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