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抉择的交叉口 一更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西。好船讲求的是结构和技术,结构上已经有了七娘子的图纸,只消有扎实的榫卯技术、水密隔舱和捻缝技术,造一艘好船便不在话下。”

    七娘这几日用功读了制船的书。

    因而,梅舟这一番话说下来,她也能听懂。

    大唐的造船技术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一艘船单靠榫卯结构,与少量联合处的铁钉,便能拼出大致的船型。这种钉接榫合的木工工艺,是在大唐首次被用到了制船上。船匠们利用榫卯控制木件之间的扭动,精密计量,使最后造出的船只更为稳固耐用。

    再说水密隔舱。

    听起来复杂,其实就是防水舱。

    它最早就是专为漕运船而生的,万一船体航行中有哪处漏水,不会影响其他舱室,以此来保住更多货物。

    而船体要被划分为数个小舱室,进行分离隔水,就必然少不了捻缝技术。

    顾名思义,捻缝就是对木板缝隙、螺栓孔穴进行填补,防止船体因为这些缝隙而漏水。③

    这是一种很神奇的老祖宗的智慧。

    七娘看了半晌书,实在想象不到其中的奥妙,这才溜达着跑来寻梅舟。

    梅舟听七娘疑惑,也不藏私。

    他把七娘当作自己的伯乐,笑道:“泉州造船,用于捻缝的材料主要是桐油、石灰和贝壳粉,到了河南道和剑南道那边,因为不靠海,不好寻贝壳,便会用一些麻物烧成的灰代替。”

    捻缝技术一旦掌握了配比,主要靠的还是耐心和细心。一艘船所有的缝隙角落是半点也不能落下,否则,入了水就是功亏一篑。

    七娘点点头,忽然想到什么,开口问:“桐油……是桐树上落的油桐子榨出来的?”

    梅舟点头:“这东西用途广,桐油灯能照明,熟桐油又能防水,油伞上头涂的那一层也是桐油,所以并不便宜。许多船户刷不起这东西,只会用油桐树烧灰,给船做捻缝,效果大打折扣,经不起太大颠簸。”

    七娘眼前一亮。

    造船她不会,制桐油肯定能帮上忙。

    岭南道东侧和剑南道西南都长着许多野生的油桐树,不能白白浪费。七娘扭头吩咐阿寻,待会儿让戚翁那边试试压榨桐油子。若能降低成本,或许可以建议张阿翁,倡议百姓种植油桐的事情。

    七娘琢磨起这些有的没的,表情就不由变得慎重又严肃。

    梅舟侧目瞧了一会儿,才笑着开口:“七娘子与江淮两道的造船监对上,倒是真没在怕的。”

    七娘便仰起头:“有什么好怕的。”

    “这江淮两道凑一双,吃了数十年漕运的红利,却一点儿长进都没有,每年到汴河口,不知损耗多少粮银。这些亏损到了来年,可都是百姓头上沉重的课丁税。”

    梅舟怔了怔,没想到小女郎竟能看到这些微末之民的苦痛。

    他垂着头继续锯那一截断木,口上也赞同道:“贞观年间,太宗在江南十二洲设造船监,从那里出来的弘舸巨舰无数,因而,很多人肯定觉得江淮比岭南有太多优势。”

    “不过,我也算是从造船监出来的,深知他们多年来奉朝廷之命,全力钻研战船为,对漕运船其实一窍不通。”④

    至于原因,七娘也听张九龄讲过。

    大唐建朝之后,几十年间都忙着打新罗(朝/鲜半岛),战船自然而然成为关注的重头。一直到唐晚期,朝廷才会意识到南方商业贸易的重要性,从而关注商船、远洋船等促进贸易的船型。

    朝廷如今的局限性,反而成了岭南可以利用的突破口。

    七娘与梅舟又聊了几句,才想起李白让带的话:“我阿耶说了,城外百里,靠近水林之间的造船署已经搭建起来了,里头的木工目前还不多,都是戚翁掌眼选进来的。剩下的造船匠会由广州选好,这几日就走水路到齐。”

    “你过去以后统领全署,可要带他们早日造出新漕船啊。”

    梅舟诧异:“让我统领,岭南道的大都督当真放心?”

    七娘只笑着不说话。

    能造得出仙槎、看得懂图纸,就已经说明许多问题了。岭南正值用人之际,这时候,无论是张阿翁和师父,还是她自己,都不会吝啬于给有才学技艺之人一个机会。

    这同样也是在为岭南创造新的生机。

    梅舟感受到其中的信任,忽然有些感动,就好像他那一点微小不值一提的热忱,终于被伯乐看在眼中。

    他抚了抚衣摆,正面向七娘深深一揖手:“定不辱命。”

    *

    开元十九年,入夏。

    几件意外的小事件不声不响开了头,却注定要璀璨绚烂,在一些人的生命里留下抹不去的回忆。

    夏日里草木葳蕤,十九岁的杜甫出了家门,漫游到吴越一带,听闻岭南这一年来有许多新变化,禁不住起了好奇心,转道南下。

    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