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 355(二更+1w作者收藏加更) 神…… 第(3/5)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如今已进三月,今岁天象如何已不难看出端倪,敢问袁青州,以眼下情形来看,今年是否又是个大旱之年?”

    这一点显然不是袁绍从主观意愿上能改变的。

    见袁绍颔首,陈宫便接着说道:“昔年洛阳百万之众,随移都而外迁,以至兖豫二州多有承载彼时流民之职,数年间田舍俨然,民有所依,然值旱灾连绵,洛阳重建,又有回流之趋势。袁青州居于邺城许不觉察此事,我等却看得明白。”

    “如曹兖州不能以强势之态、养民之心,令其勿因洛阳景象日新而迁返,不出一年,二州民众削减十之二三,洛阳民众不说重回百万,也当有七八十万之多。使乔烨舒募兵其间,得精兵五万,虽有山川河道阻隔也可长驱直入,届时兖州危矣。”

    “虎牢关之会,势必于此事上有所商榷,此为利益要害,还望袁青州见谅。”

    这一番话,袁绍同样无法做出辩驳。

    洛阳重建之时吸引民众入境,自打去年开始已是如此。

    若非这等百姓回流的趋势,乔琰也不必让荀彧这等治世之才替她坐镇于洛阳,又在数日前因司马防不能在此地管控流民,令陈登对其做出接替。

    曹操到底要如何从乔琰的手中争取下来一批民众,不令其因今年的旱灾而做出迁移回返的举动,在陈宫的话中并没有明说,袁绍也对此一无所知,但这诚然是必行之举。

    总之,曹操回返邺城不能拿到什么阻止民众外流的好法子,但他若是往虎牢关走一趟,和乔琰在这出会面间有所博弈,却或许可以。

    “其三,是曹兖州希望我向您私下说的一句话,以证明他此刻并无倒戈之心。”

    陈宫这句郑重其事的说辞和他随即朝着四周看去的目光,让袁绍不得不摆了摆手,示意其他人先退下去。

    许攸和审配对视了一眼,都不太明白陈宫这葫芦里是要卖个什么药。

    先前的两个缘由,按说也得算是军事机密,都未曾对他们做出隐瞒,却非要在这第三条缘由上有所藏匿。

    不过他们还是知情识趣地先退了下去。

    令他们觉得有些意外的是,不过半盏茶的工夫,袁绍便已重新召人入内,而后令人以对待贵客的身份将陈宫给送回兖州境内。

    在袁绍先前还因曹操的拒绝而震怒的脸上,哪里还能找到任何一点潜藏的不忿,分明只有一片爽朗的笑意,像是听到了什么对他而言的大好消息。

    许攸问道:“不知那陈公台是向明公告知了何事?”

    “也算不上是个好消息,”袁绍回道,“应该说这是一条曹孟德缘何站在乔烨舒对立面的解释。”

    许攸依然有些疑惑,到底是何种缘由能让袁绍对此深信不疑,甚至转而开怀,可惜袁绍好像并没有将其说出的意思。

    倒是同样困惑于此事的陈宫随行下属朝着他问出这个问题后,从他这里得到了一个解释。

    “我说,乔烨舒或非汉臣,若贸然倒戈,只怕大汉基业顷刻崩塌,故而曹兖州需与之亲自一会,看看故人是否还是那个故人。”

    下属好奇了:“可这话为何要背着其他人,只同那袁青州说出来?”

    陈宫回道:“袁本初会将这话四处宣扬吗?”

    他只会在心里偷着乐罢了。

    那么这话也就不算曹操这边给乔琰做出了妄加推断。

    都说了,他们兖州豫州势力,现在要做一个合格的旁观者,现在就是在恪行此事。

    陈宫想到这里的时候掀开了车帘朝着外头看去,正见邺城郊外的田地因长久的缺水,在这本该春意盎然之时,也表现出了好一派干涸荒废的状态,又不免叹了口气。

    说是说的旁观者,却也总该还有另外的一条破局之道才是。

    但现在,他是将袁绍给说服了不错,却真的能找到对抗乔琰之法吗?

    这在目前好像还是个近乎于无解的问题……

    “或非汉臣”四个字既是对乔琰的指控,又何尝不是对她的一种褒奖。

    唯有令人束手无策之人才会被抬高到这样的地步,作为一种暂时不能倒向她的理由,而不是将其作为讨伐她的罪名,用在正面交锋之间。

    这又显得……何其可悲!

    ——————

    这出发生在邺城的对话并未被乔琰获知。

    诚如曹操和陈宫的判断,她并未打算对那虎牢关之约继续推后,或者行爽约之举。

    但在折返回到洛阳之前,她还需要对扬州徐州地界上的事项做出一些收尾。

    虽然与孙策相关的事情都已落幕——孙策本人已下葬安眠,孙策的家人已经大多出发北上并州,孙策的部将基本已经被她安顿在了合适的位置,造成他身亡的吴郡四姓和泾县山越也都已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并不意味着这里的其余事情都已可以全盘交给下属来处置。

    一方面是官职的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