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安禄山的哭泣,鼓角声前奏,天宝十四载 第(4/9)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头。

    他现在已经和严庄产生竞争关系,宰相可以有多个,但首席宰相只有一个。

    看杨国忠和陈希烈的权势,天壤之别。

    “我还听说明年春天李瑄小儿要率领安西、北庭军去波斯,然后远征大食帝国,到一个地中海的地方。那里距离长安要行军两年时间,真是天助我也。”

    安禄山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自己的谋主和狗头军师。

    “等李瑄回去,郡王已经坐在长安等待了。他长途跋涉的疲惫之师,怎么敌我燕云铁骑?”

    高尚抚掌说道。

    “那是自然,我的曳落河所向无敌!”

    安禄山志得意满。

    此时此刻,严庄和高尚,都心潮澎湃,无比的自信。

    他们这类身份卑微的文人,只能靠这种方式翻身。

    大丈夫不能举事而死,终不能嚼草根而活!

    休息几天后,安禄山拿着委任状,大肆封赏,使军中士气高昂,想要为安禄山拼命、建功立业。

    同时,通过此次封将,安禄山发现军中还有一些硬骨头汉将,似乎查到什么端倪。

    安禄山立刻下令将这三十二名汉将秘密抓捕囚禁。

    由于这些汉将包括军使、副使,职位不低,狗头军师高尚告诉安禄山,等过段时间,让何千年入长安,请求圣人以这三十二名汉将“怯弱”为由,换成蕃将,这样就能把军队牢牢把控。

    安禄山觉得可行,只要他不去长安即可。

    他已经做好称病的准备!

    ……

    安禄山离开长安不久,关中地区突降暴雨。

    暴雨停下后,又是连续的大雨如注,数十日不停。

    正好在麦子熟之前开始下大雨,以至于良田全毁,颗粒无收。

    又有无数农田被淹没,关中地区遍地成河,已成泽国,根本无法再种新的庄稼。

    已经不再是开元年间,皇族贵族吸血关中百姓,虽有余粮,但并不是很多。

    要知道,经过时代发展,人口激增,长安已经不适合作为都城。

    都城最重要的粮食问题,长安一直未得到有效的解决。

    开元年间,李隆基前前后后近十年在洛阳处理政务,美名曰“移都就食”。

    韦坚开辟广运潭,一定程度缓解长安的粮食紧张,但治标不治本。

    所以这几年,朝廷一直在收购关中的粮食。

    即便是一些富农,都把粮食卖给朝廷,换取钱财。

    而这种交易,对百姓来说是灾祸的开始。

    粮价暴涨,已经可以预料到了。

    伟大的圣人李隆基在兴庆宫中,终于良心发现,把杨国忠叫到南熏殿:“大雨下了这么多天,长安附近有没有灾害洪水发生?”

    李隆基好歹曾经英明过,连日大雨,自然联想到灾害。

    “回圣人,雨水虽多,但并未伤害到庄稼。请圣人放心。”

    杨国忠拍着胸脯保证道。

    李隆基到底是没有心情去深究,相信杨国忠的鬼话。

    大雨又下十来天,李隆基又想到雨天麦子无法收取。

    杨国忠不知道从哪弄一束麦子,穗子又长又粗,个个颗粒饱满。

    李隆基这才完全放下心。

    同时,杨国忠耍了一个阴招,让咸阳令弹劾京兆尹李岘,说李岘面对大雨灾害时无能。

    李隆基一声令下,李岘被贬为长沙太守。

    新的京兆尹是杨国忠推举的亲信。

    李岘身为京兆尹,全力赈灾。但大雨滂沱,他缺少人手,难以施展。

    只能通过京兆仓库和常平粮仓的调度,尽量维持长安的粮价,等雨停下时,再进行赈灾。

    在李岘被贬的第二天,长安粮价,瞬间崩盘。

    雨灾前长安粮价斗米二十文,短短几天涨到斗米四百文。

    普通百姓倾尽所有,只能买两三斗米。

    而这些米,又能够一家老小生活几天?

    长安的百姓有歌唱:想要米粟贱,莫过追李岘。

    可见李岘执政京兆尹这几年的深入人心。

    杨国忠自然不会承认这是他赶走李岘的过错,他隐瞒不报,甚至开始严管灾害,地方郡守、县令自行处理。

    形成一种郡县不受暴雨影响的假象,反正圣人也不会出长安。

    扶风太守房琯向李隆基上奏当地水灾严重。

    但房琯的奏折根本到不了李隆基手中。

    杨国忠见房琯跳出来,叫御史去审问房琯,弄的房琯很狼狈,并丢去官职。

    地方上因此害怕杨国忠的权势,皆不敢再声张透露。

    这苦了关中百姓!

    南熏殿中,金玉装饰,丝绸铺垫,香薰不断,灯火葳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