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佛祖、道祖的奴隶,迎接百国盛会 第(3/5)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地位一向特殊。
开国皇帝李渊认祖归宗老子李耳,称李氏是道教始祖老子之后,将道教列为国教。
唐太宗李世民明确规定道教列于佛教之前。
更确立道家为大唐第一教。
唐高宗李治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将道教管理事务划归专管皇族事务的宗正寺,将道士列为同宗。
李隆基多次加老子尊号,在全国各地加建玄元皇帝庙,确立道举制度选拔专业人才。
大唐对道观赐名极为重视,多含兴国安邦、延福国祚之意。朝廷将道教斋醮列入国家祭祀活动,成为国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朝廷还每年赐给道观极多财物,保障道观正常运营。
在大唐发展的过程中,佛家也多次起势。
求香拜佛,更容易寄托念想。直到现在,民间的佛还压制道一头。
比如武则天信佛,龙门石窟内的卢舍那大佛就是仿照武则天的五官轮廓雕琢。
而且李隆基的信仰也不是从一而终,儒释道的信奉不断地变化。
当朝首席宰相李岘,是人尽皆知的信佛者。
秘书监王维是禅宗之人。
大唐的官吏中对佛禅的信奉不在少数。
至于信奉道家的,也就更多了。他们不免对道观产生信念。
所以,韦伦说的,是许多人不愿提出的话。
道祖、佛祖的奴隶,这句话特别刺耳。
“宰相,佛与道是清修之地,是无为之所。国家每年给寺庙道观衣赐,有此事发生吗?”
李瑄沉吟一番后,明知故问地向宰相们询问道。
现在全国大小寺庙五千余座。
大小道观有一千七百余座。
当然,这些寺庙有的可能只有一两个僧侣、尼姑、和尚,有的甚至只接受香火,空无一人。
但那些大型寺庙、道观,绝对是有大量耕地存在的。
这些耕地一群和尚、道士耕不过来,会召流民耕种。
这是隐匿户口的一种方式。
李瑄从没有忽略过这一现实,他想听宰相、大臣们向他提出。
但他很失望,除贱为良一年半以来,从没有官吏向他提起。
没想到敲定除贱为良结束的时候,监察御史韦伦站出来。
不论韦伦出于什么目的,他觉得韦伦是很有前途的。
李瑄致力于国家发展,民族强大,百姓安康。
是以,他对佛祖、道祖,敬而不畏。
道士、僧侣、尼姑,就是清修的地方,散播“真善美”的信仰,要么超脱于凡尘俗事。
像豪强一般土地兼并,豢养佃户,这是什么道理?
“回陛下,一些道观寺庙确实有大量耕地,具体还要彻查。”
李岘也只能如实向李瑄回答道。
他因为虔诚信佛,不愿意深究佛门之事。
但他明白,陛下是复杂的人。
凡人之躯,比肩神灵。
即便做出北魏武帝、北周武帝灭佛之事,他也毫不意外。
“若如韦御史所言,一些道观、寺庙,背叛了道祖、佛祖。一心修善,当忘却红尘;一心修道,当自在逍遥。心智不坚,留恋于凡尘俗世者,就应该还俗。”
李瑄用低沉富有磁性的言语,说出自己的态度。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当僧侣、道士出现欲望的时候,会令人觉得虚伪,且贪婪无度。
最著名的就是大唐的一些女道士。
哪有锦衣玉食的女道士呢?
“陛下圣明,只有将寺庙、道观的佃农纳入户籍,才算真正的除贱为良,国家也可以新得一部分税收。”
韦伦激动地向李瑄拱手道。
他听出李瑄弦外之音,明白圣人是赞同整肃天下的道观、寺庙。
“此事交由韦御史去做,制定策令,使地方郡守、县令,对寺庙、道观的耕地进行严查,将佃农重新纳入户籍。愿意还俗的尼姑、僧侣、道士,将赐予土地。寺庙道观之中,胆敢乱用私刑,不遵从者,立刻逮捕、重惩!”
“允许寺庙、道观留下足够僧侣、道士耕种的土地。执法之事,务必要结合实际,切莫徇私枉法。”
见文武百官没有说话,李瑄将这件事委托给韦伦去做。
他已经说得很明白,那些贪得无厌的僧侣、道士,才是背叛佛祖、道祖。
他没有弃道、灭佛之心,只是在整肃风气。
在有些方面,李瑄是肯定寺庙、道观的。
比如在慈幼堂未成立前,一些寺庙会收留弃婴。
这才是功德无量!
文武百官也没有理由去劝谏李瑄,更碍于李瑄至高无上的权威。
相比于对付豪强大族,整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