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升迁路堵死 王琛之藏拙(二合一) 第(1/4)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青州东海郡郯县。
作为东海郡的郡治,琅琊王氏的支系,王琛之是郯县的实际统治者。
汤国对于地方的掌控,基本上处于全面失控的状态。
地方上,世家、寒门、豪族之间相互争斗,底下,运用家仆、坞堡、庄园等各种形式形成割据。
这就是形成了未来近千年的中国地方格局。
皇权不下乡。
县官甚至不出城的原因。
西方人来中国一看,就会说一句:“中国皇帝为万王之王。”
因为在他们的理解之中,一个村乃至一座城,就是一个城邦,哪怕这个城市听从于皇帝,但皇帝的意志并不一定能真正贯彻在地方。
当然,现在的中国更是如此。
应昭苦心孤诣,也只能伸手关中,然后剩下的力量全部放在关外和沿海,对于汉文化的核心区域他基本没有办法伸手。
尤其是在他旗帜并不算明显的时候。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应昭的外派出来的手下,都带着他的意志,并且开始逐步对本地的政治格局进行削弱。
朐县和郁洲岛被攻破的消息,很快由王之和送到了王琛之面前。
王之和跪在地上,不停的磕头:“家主!是我无能啊!这个项猛奴……不是太子应昭,他居然下令进攻沿海,并且还扬言要把琅琊人赶出东海,东海还是徐州的东海,而不是青州的……”
王琛之皱眉。
郁洲岛的丢失,并未让他生气。
甚至他其实很早就做好了丢失的准备。
因为,海上的力量,应昭在关东沿海诸多的家族看来,他是有能力控制岛屿的。
郁洲岛虽然给他带来了很多收益,但远远比不上整个东海郡的收益大。
对方现在攻打朐县,若是让他们站稳脚跟,进而发动对东海郡的清扫,那么对于未来自己这一脉的收益……
世家,虽然没有像宗周一样实名分封,但是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暗戳戳的安排势力范围。
在朝廷对于地方控制权丧失的情况之下,世家和世家之间,要么联姻形成利益共同体,要么就是相互对立,然后拉拢一群亲戚手下,不断跟对方血拼试探对方底线。
大体可以理解成黑帮。
世家就是黑帮大佬,一个个都不亲自下场,而是培养一群小弟去冲锋陷阵。
毕竟朝廷还活着,你这里失控了,但不代表别的势力不垂涎你这里的土地。
每个帮派火拼都会被大佬们控制在一个可控范围内,因为你要是流出去,被别的势力发现并且觊觎上了,那要双线作战可是很麻烦的。
而且你还不一定知道对手到底有多少底牌。
简而言之,王琛之现在放在郁洲岛的势力被项猛奴连窝端了。
对方不仅不见好就收,还扬言要拿下整个东海郡。
那么,王琛之这个大佬就不能不出面对线了。
不然威望受损,敌人和派系内的摇摆派,一定会想办法拉进来应昭的势力。
这是一定的。
九品中正制的汤国和历史上相等时间的朝代可不一样。
历史上的朝代还有征辟、察举、纳言等等办法给民间贤人提等级。
可是汤国的九品中正制将察举和纳言变成世家的玩物,他们给自己的晚辈和想要提拔的人,使用了察举跟纳言的政策,并且取消了察举连坐的影响。
是的,你没有看错。
地方官员推举出来的官员,一旦这个官员犯罪,是需要进行连坐的。
这项制度始于秦汉,在汉代尤为盛行。
比如汉文帝刘恒的宠臣邓通,他推举了两人,第一个出事,按律邓通应该要连坐,但是汉文帝卖脸保下来了。
第二个后来也出事了,刚开始汉文帝要保,可惜邓通自己做大死,弄得汉文帝最终选择放弃,于是邓通遭到连坐受罚。
而察举制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对贵族阶层以外的地方人才提供的升迁通道。
并且察举之后入朝也不是马上为官,而是要进行一场考试,也就所谓的问策,策论。
算是最早的科举雏形之一。
科举的发展也只是补充人才的多种方案之一,但应昭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因为除了科举,他没有办法进行思想上的凌驾和部分改造。
当然科举肯定不止策论一项,还有许多诸如明经、明法、明算等科目,其中进士也是一科。
一直发展到了宋朝,确定了进士为主科,彻底将其余科目变成副科或者干脆取消,渐渐就变成了后世常看到的科目。
好处自然是能尽可能的选拔出一批有智商的读书人,让他们内卷,困死在科举之中,不至于他们胡乱想歪,然后在民间造反。
虽